本土日化品牌:遭遇并购“雪藏”之后能否“复兴”

〖2006-9-9 0:03: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尔尔
 


    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中,内资品牌与国外巨头联姻的故事在日化行业屡见不鲜。然而,不少内资企业发现“错托终身”,自有品牌转让后竟然遭遇“雪藏”,于是又开始了回购品牌、重振声威的进程。“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注定会是悲剧的主角。”一位业内人士反思。      

    “外嫁潮”源于发展冲动? 

    本土的日化品牌曾经有过“妇孺皆知”的辉煌。如洗衣粉中“南有白猫,北有熊猫”,“活力28,沙市日化”的口号传遍南北…… 

    上个世纪90年代,宝洁、联合利华等外资日化巨头开始进军中国市场。外资企业需要搭国内名牌便车迅速进入中国市场,本土日化企业希望选择合资路,借势于外资的广告轰炸和雄厚财力。 

    于是,双方“投桃报李”。1994年前后,我国日化品牌掀起了一股“外嫁潮”。当年2月,拥有高富力品牌的广州浪奇,与宝洁合资组建了广州浪奇宝洁有限公司,浪奇以当时全国知名的高富力品牌、洗衣粉厂房和设备出资,占40%的权益。随后,北京的熊猫也“嫁”入宝洁家庭。 

    同年,上海牙膏厂与联合利华合资建厂,上海牙膏厂以中华和美加净两个品牌、土地厂房和设备作价入股,占40%的股份。 

    1996年,活力28集团公司与德国美洁时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合资公司。活力28以品牌和设备作价占合资公司40%的股份,合资公司享有该品牌50年的无偿使用权。 

    业内人士说,不少本土企业怀有美好的理想,圈更多的钱,做更大的事,拓展更大的市场份额,有的甚至认为可以借跨国公司的渠道走向世界。但是,在交出原有品牌、设备,以及对新合资公司的控制权后,他们也就再无力捍卫自己的品牌。 

    遭遇“雪藏”:引发品牌“复兴运动” 

    一些当时红红火火的联姻,事实后来证明,结果并不如意。 

    “在合资过程中,我们的确学到了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但是自己的知名品牌却被‘雪藏’起来,为外资品牌让路,最后被迫慢慢地远离消费者。”一位国内知名品牌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市场是残酷的。一方面是碧浪、汰渍、奥妙等外资品牌在国内声名日响,另一方面是高富力、熊猫、活力28等“老品牌”的市场不断萎缩,品牌为人所淡忘。如熊猫洗衣粉合资7年以后,从当初年产量6万吨,下降到2000年的4000吨左右。 

    于是,一场内资品牌的复兴运动开始兴起。2000年9月,作为熊猫“娘家”的北京日化二厂与宝洁达成协议,提前终止熊猫的使用合同。 

    2001年5月,宝洁将广州浪宝60%的股权全部转让退出合作。随后,广州浪奇也将其在广州浪宝中22%的股份转手,并且出资3300万元收回了“高富力”的洗衣粉商标专用权。 

    2003年3月,湖北天发集团与德国美洁时签约,合资公司提前终止使用“活力28”系列商标,由其控股的活力28集团收回。 

    自主品牌才能自主命运 

    广信律师事务所律师廖治超说,跨国公司刚进来的时候,采取合资方式是对中国市场的试探和跳板,外资并购的对象往往是国内行业的前三甲。从长期来看,凭借雄厚的财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独资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年来,不少本土日化企业通过合资,得到了部分资金,暂时度过了危机,但并没有得到苦心追求的外资先进技术,反而丢掉了自己的市场和品牌。外资来势汹汹,出卖品牌来谋求发展无异于羊入虎口。 

    走了几年曲折的合资路,一些品牌淡出人们的视野,一些则选择收回品牌,重新自强自立。在与宝洁分手前,广州浪奇因为还不能使用“高富力”洗衣粉的品牌,于是利用余威开拓高富力洗涤剂的市场,同时另起炉灶,积极打造全新的“浪奇”洗衣粉。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高富力洗涤剂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5年,广州浪奇在中国名牌榜上“梅开二度”,浪奇牌洗衣粉榜上有名。 

    目前中国日化行业的市场容量为几百亿元,其中国外品牌已经占据大半江山。要取得昔日的市场占有率,本土企业任重道远。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本土日化品牌在市场上的衰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从最终的结果来说,消费者受益了,并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 

    最近,关于强生并购大宝的传闻不绝于耳。在大宝并购传闻之前,欧莱雅已经并购中国本土日化品牌小护士。但是并购之后,市场上已经很难再见小护士的踪影。而对于已陪伴我们走过十几年路程的“大宝”是否还会天天见,也成为未知数。(记者黄玫 张雷 何丰伦)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