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大省品牌小省 甘肃企业为何不想"长"?
〖2006-8-25 14:25: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小鸟
甘肃兰州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战略要冲和丝绸之路的重镇,是盛唐文明的发祥地。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甘肃省2005年的GDP仅位列全国27,在西部12个省排第7,人均GDP为7341元,列全国第30位。
甘肃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大省,但却是一个“品牌”小省。全省只有中国名牌2个,全国倒数第四。而整个西北五省市的“中国名牌”拥有量也仅为22个,尚不及沿海省市的一个零头。如广东的中国名牌已高达163个,浙江137个。
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什么造成了曾经资源富集的黄河上游地域如今的沉默?记者随着商务部“品牌万里行”之“西部开发行”在兰州采访期间,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西部人民的观念太落后,眼光很短浅,思路很闭塞。”
在去兰州最著名的一家百年老店——马子禄牛肉面馆采访之前,品牌万里行工作人员一直对其老总马继祖做思想工作,希望他能接受记者的采访。但这位60多岁的老先生依然坚决地拒绝了,说自己和这家店都没什么可说的。
虽说老先生可能因为年纪大了观念老化,但这也是绝大部分西部企业家的通病:保守、落后、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小富即安。
上午九点左右,记者来到马子禄牛肉面,发现门前已经排起了二三十人的长队。据说,这里每天差不多可以卖出三千多碗牛肉面。记者尝了尝镇店的祖传秘方牛肉拉面,口味的确与众不同。同时也看到众多名人如侯耀文、朱军、田亮、张惠妹等留下的赞美之辞。
然而,尽管美名远扬,但马子禄牛肉面依然保持低调甚至保守的经营作风。很多人认为其起码应该做到马兰拉面一样的规模,但令人想不到的是,马子禄仅仅只有两家分店,而且都是在兰州本地的直营店。虽然也有很多北京、上海甚至海外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商人前来洽谈合作,但所有计划都被马继祖暂时搁浅。
对此,马继祖的回答是:“我到现在还没想好下一步的规划。”即使这句话,都是记者好不容易让他开口说的。因为老字号守着祖传秘方,眼前的日子是很好过的,而餐饮又是非常讲究地道口味的,如果开店把不好关就会砸了这个招牌,但就目前来看,生意确实很火爆,这样的市场机遇又是稍纵即逝的,所以马继祖一直在犹豫。
另一家餐饮企业——景扬楼创立于清光绪1902年的扬州,1958年为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建设”号召搬迁到了兰州,但因历经多次迁址复业,这家老字号目前已经背上沉重包袱。董事长屈照树对记者说:“老字号企业都是经过了公私合营为国有企业再改制而成的,由于在计划时代,留存债权人员全有企业自己的负担,沉重包袱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现在,景扬楼的资金周转发生了极大短缺,向银行贷的1000万元贷款每月的利息就要8万元。为此,屈照树也呼吁:“政府应该对老字号再扶一把,为其提供税收优惠给予资金扶持,设立老字号扶持项目,提供品牌和产业技术的支持,同时将老字号企业发展纳入城市建设发展和商业网点规划,专门立法保护老字号。”
截至2005年底,甘肃还保留“中华老字号”282家。但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目前兰州市尚没有制定关于老字号的任何政策。可以说,政府对于老字号这项工程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相比起东中部一些地区,有关老字号的扶持政策已经非常明确,政府会根据每家老字号企业的具体经营状况,每年拿出部分资金进行专门补贴,还会在一些活动和规划中给予政策倾斜。
对此,兰州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陆凤英认为,甘肃企业思想观念、商标意识淡薄、经营理念及对市场、对品牌认识的保守和落后等是导致甘肃品牌不强大的主要原因。“雕牌洗衣粉”、“立白洗衣粉”在兰州日化厂贴牌生产,这一事实足以说明甘肃省部分消费品生产厂家已具备了相应的生产、加工能力。然而现实是“燕牌洗衣粉”却“养在深闺人未识”。
另外,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措施不配套也是制约甘肃品牌走不出去的客观原因。尽管甘肃每年挤出100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培育和发展“陇货精品”,但和兄弟省市相比,这点钱就少得可怜,仅仅是杯水车薪而已,所以一些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项目往往苦于资金不足而无法实施。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