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避孕套,能不能搞点新意思

〖2006-8-5 14:14: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尔尔
 


    曾几何时,申请避孕套注册商标的新闻屡见报端。“克林顿”和“莱温斯基”已经成功,并在情人节的广州街面上被大肆派发了一把;“二人转”因为涉及到著名的东北曲艺而被驳回申请;现在,又轮到了家喻户晓的“中央一套”……期望借助被注册商标原来的知名度来博取轰动效应,注册者的精明可见一斑,可惜这样的精明并非“创新意识”的萌发,恰恰显示国人思维的局限。 
 
    无论哪种抢注,都算不得什么创新,前者不过钻了别人空子,除了显示抢注者的精明外还透着些许不厚道,后者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君不见,从可口可乐到空中客车,从海尔长虹到伊利蒙牛,有哪个品牌是靠抢注搞出来的?

  另一件,就是围绕避孕套做文章,将名人姓名、地方剧种乃至于“中央一套”一网打尽。单纯从字面意义上来讲,任何字的组合都可以注册为任何产品的商标。但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存在,赋予了文字特有的内涵,因而也就有了许多禁忌和限制。申请者前赴后继,只不过是想制造噱头吸引关注而已。媒体的“热情”报道,恰恰是帮他们做了免费广告。对于这种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不睬,当事人不就是想扩大影响嘛,长此以往必会自觉无趣销声匿迹。

  人们或许应该想一想,除了避孕套,能不能搞点新意思?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