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输出步入品牌经营时代

〖2006-7-29 9:04: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小鸟
 


    28日,由湖北省妇联斥资组建的湖北省最大的家政服务品牌——“木兰花”巾帼家政服务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不久前,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首次向湖北省输出地授予奖牌,倾力打造“建筑鄂军”、“楚天豆腐郎”、“荆楚刺绣”等十大劳务品牌。

  有关人士称,这些举措传递出这样的讯号:湖北省的劳务输出已开始迈上品牌化经营道路。

  品牌战犹酣

  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品牌。

  在深圳,六成“的士”司机是湖南攸县人,形成“攸县的哥”品牌;河南“厨师之乡”长垣县有2万余人在大江南北主厨掌勺,形成“长垣厨师”品牌;山东“大姐”、四川“川妹子”、黑龙江“嫂子队伍”、北京“京都巧娘”、江苏“绣娘”等劳务品牌也都声名鹊起。

  这些劳务品牌极大提高了该地农民工在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如2002年成立的川妹子公司,以政府搭台、订单培训、定向输出等运作模式,一举将“川妹子”品牌打响全国。如今,600多万“川妹子”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家政服务市场上,仅商标价值数千万元。

  目前全国劳务市场正由自发性、盲目性,向有组织、有秩序的输出转变;务工地点从临时、分散向固定转变;外出务工层次从体力性向专业性、技能性转变。不少专家撰文指出:“劳务市场的竞争,将是劳务品牌的竞争。”

  打出“湖北牌”

  湖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据统计,截至2005年,我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规模达703.14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数为584.12万。

  近年来,湖北省在实施阳光工程、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加大了对品牌的扶持、宣传力度,初步形成了“潜江裁缝”、“京山技工”、“浠水木工”、“麻城海员”、“新洲建筑”、“建始矿工”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将服务推向了全省、全国。

  这些品牌初步彰显魅力。今年春节期间,有10万“潜江裁缝”被全国300家服装企业上门抢聘,其人均收入超过1.4万元,每年为当地挣回15亿元。2002年,中部最大的海员基地落户麻城。如今,麻城已陆续输出海员700人,人均收入7000元,高薪者月收入2万元。每年为这个贫困县带回数千万元收入。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人称,“十一五”期间,湖北省将力争每年培训100万人,转移80万人,使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擦亮“劳务名片”

  如何让湖北省的劳务品牌真正成长为“劳务名片”?“家有万贯财产,不如薄技在身”,技能是务工就业的“点金石”。就业问题专家、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邓大松教授指出,近两年出现的“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突显的是技能型工种的缺失,劳务经济据此要进行产业升级,教育培训应走专业化、集约化之路,抓好劳务“产品”的质量。

  湖北省委农办副主任李新水认为,打造劳动力品牌,仅靠市场的游兵散将行不通,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建立各类劳务基地,为农民工提供用工信息、介绍和组织就业,加大组织化程度,变无序为有序,实现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变。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湖北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研究员龚益鸣专家则称,各级政府应组织职能部门搞好服务,对输出人员进行包括劳动关系管理、社会保险费征缴、维权等内容的全方位管理和服务;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做好外出劳务家庭的帮扶等,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记者陶忠辉 实习生叶翩 刘恋)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