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如教授谈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
〖2006-6-26 8:37: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小鸟
2006年6月25日中国管理学家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和谐管理:中国新命题”。以下为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国家欧亚科学院院士马俊如教授作主题报告,题目是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
主持人:管理界人才辈出、群英荟萃,为了节省今天的会议时候,还有很多获得优秀管理称号的同志,就不在会上一一宣布和领奖了。
开幕式就到此结束,下面开始今天下午的主题报告,首先有请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国家欧亚科学院院士马俊如教授作主题报告,题目是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
马俊如:各位领导、各位代表,早上好!
今天非常荣幸借这个机会跟大家探讨一下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的问题。我想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可以从今年的科学技术大会上,总书记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讲话都提出来了。
在今年的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说,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系统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能够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是我国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我国的战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来了。
温家宝总理提出,“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基础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因此在会议期间,中央做出重要的抉择,建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禅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决策。为什么把这个事情作为重大的战略抉择?陈至立国务委员在这次会上的发言当中做了一个结论:这是总结我国50恩多年经济建设和科技工作的经验教训,而且是借鉴当今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得成功做法,作出的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战略抉择。
现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花了50多年的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而这50多年的做法当中,不是完全靠自己,还是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我想这样一件事情就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要对当代国际竞争特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现代的特点是当今世界在国际上的竞争已经进入了创新的竞争。从我国参与全球化竞争当中的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来说明这个事情。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中,是主要的参与国家,而且是主要的推动国家之一。现在世界都认为我们是主要的得益国家之一。大家知道,第三世界的国家,亚洲的一些国家他们反对全球化,实际上一个认识和导向上的错误。从中国来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球化当中是得益非常多的国家。这里有一个数字,我国的外汇储备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当中得来的,所以外汇反映了我国参与全球竞争活动的所得到的利益,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时候,我国外汇储备是100亿美元,13年以后,2005年公布的外汇是8000多亿,增长速度非常快,在13年的时间里面,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了70多倍,这么快的增长速度翻开世界近百年的历史或者过去的历史,几乎很少见这样的情况。这样就创造了一个世界的奇迹。在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竞争当中,外汇储备提高到了70多倍。
在我们这些伟大的成就面前,有没有担忧的地方?我们的外汇在国际贸易中是靠中技术、高技术的出口得来的外汇是占2%到3%,在世界排位靠后。而中技术、高技术是反映了附加值很高,赚取的利润很高的。而我们主要是靠低技术占11%,占世界第一。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到底在世界上占的第一位我们得到多少利润呢?在广东、福建、江浙一带,工人要付出非常繁重的速度,而且产品是价廉物美,工人只有几百元的工资,这样的产品质量是非常高的,在全世界都是很欢迎的。如果仔细剖析一下,我们从这些产品当中得到的利润平均数是2%,最高的不超过5%。比如说一双鞋,在美国超市旅游鞋50美金,但是我们出口到那里的价格是3美元,抛去成本以后,我们的利润非常低,利润只有2%。我们付出那么多的劳动,整个利润只有2%,世界上应该是欢迎我们的。而且这种产品因为劳动力繁重,有钱国家的人是不愿意干的。而且我们造的价廉物美的东西得到的利润很少,实际情况大家知道人家不欢迎我们的,我们遭遇的情况是遭遇了围堵,靠劳动和体力卖给人家,价廉物美的产品,但是人家并不欢迎。
这里举一个例,就是温州皮鞋诸如此类情况我们遇到了围堵,早期的温州鞋是假冒伪劣,但是温州人改了,把质量做的价廉物美,但是价廉物美的产品在世界上遇到了麻烦,在西班牙我们的鞋遇到了抵制。西班牙鞋卖的大概是8欧元,而温州鞋买是5欧元,温州鞋在当地的消费者当中很欢迎,政府也没有意见,大字本家也觉得冲击不了利益,但是当地的一部分鞋厂有意见,因为他八卖出去,就发不了工资,工人就失业,然后就是抵制,就烧掉了。当地的西班牙人认为可耻,说你竞争不过人家,为什么要烧呢?这种情况面临一个问题,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一个地区、向一个国家卖的时候,当时想的是,只要参加WTO以后,关税没有障碍,我们可以无限制的扩张,可以占有国际市场了,但是这个不是有限度的,如果你冲击当地一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就不好卖了。后来欧盟马上就提高征收关税。最近中国企业还在打官司,就是我们没有违背你的法律,为什么不让我们卖。另外一方面你把弱势群体冲击以后,就会给你闹了,而政府为了保护他们,就要采取措施。不但在欧洲这些鞋,在美国纺织品也是这样,我们用几千万件衬衫纺织品换一个波音,人家愿意,但是当地的衬衫厂家不愿意了。现在国际上对我们抵制的不是大资本家,而是弱势群体,这样的情况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不能无限制扩张,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这个限度,超出人家的利益就不行了。所以寨这里就提出一个普遍的命题,我们必须改变方式,因为我们的量太大了。
商务部有一个同志说的一个故事,那个时候欧洲不让我们的鞋进入欧洲的时候,全世界的港口停留的中国鞋有180亿双,这个就是值得我们考虑。我们的出路就在于我们要创新。要让产品出新花样、新款式,新的质量高的,出一些新东西,这个在世界上受欢迎。
下面全世界高技术产品没有人围堵你,因为产品技术高他们欢迎,而且价格高了也没有问题。中国跟美国的贸易差了1000多亿美金,就是中国要买美国的高技术产品他们不卖。创新的产品在世界上的公平交易当中是受欢迎的。因此必须要给我们指出一个问题,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完全靠劳动密集型不行,不是说不要劳动密集型的了,必须要开辟一条新路,我们要赚更多的钱,更健康的发展自己,必须搞创新。这就是创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前几年在搞国家规划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只要参加WTO,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奔小康没有问题,实际上他们主张无限度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不行了,因为今天世界的竞争不是靠劳动力拼强度的精神,而是靠创新精神。在这样的全球化竞争中,提升国际竞争能力,不能只靠体力劳动密集产品,必须鼓励创新。我这里不是否定劳动密集型,而是要走出一条新路。
当代创新的特点就是知识创造财富,是评价一个国家的创新的优劣。国际上有很多关于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的评价,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这里有世界经济论坛2005年的创新经济竞争力的排行榜来说明一个问题,在2005年11月13日公布的排行榜上,芬兰是第一,美国第二,北欧的国家里面在前十名当中有五个国家是排在前面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家中国排列第49位。排队的时候都有一个指标,这个指标是否对中国不合理呢?
一共是三项指标体系,一个是宏观经济管理,第二是技术创新,第三叫做公共机构质量。宏观经济管理就是看整个国家经济运行情况怎么样,这一点中国肯定还是不做得,我们的经济一直是高速增长的。技术创新的能力我们就显得差了,因为我们靠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第三是公共机构质量,就是政府的廉洁程度,或者政府的腐败情况,这个中国现在比较差,反腐败斗争还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从这样的排序里面给一个导向,今后的发展应该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重在实现价值和高效益。
芬兰为什么排第一?这是值得很多人感兴趣的,芬兰气侯寒冷,人口600万,没有什么特殊的资源,那里是北北极圈,日照的时间也没有我们这里长。他们的宏观经过管理出色,预算有盈余。他们还重视创新,蒋正华委员长回来讲了以后,诺基亚公司以前是搞塑料的公司,这个公司经营得并不好,这个时候政府拉了他一把,说他能不能在高技术产业里面找出思路,这个时候就在高技术里面搞手机,然后一搞成名了,而且他靠的不是芬兰本土的力量,而是全世界的力量。在中国,就是诺基亚手机非常大的生产基地。
还有一个原因,他的社会道德环境好,政府很廉洁,腐败现象很低,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社会风气都很好,这种环境下适合于搞创造。手机里面我们只有2%的利益,98%的就是发明手机和改进手机的人赚取的。
我们排在49位,创新靠人才,是不是因为我国因为人才数量和质量不够,引起我们的创新竞争力低?现在大专学历的技术人员4571万人,这些人当中并不完全从事科学技术的研发活动,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322.2万人,大概占到十分之一左右,300多万里面R&D全时人员有103.5万人,这里面科学家与工程师81万人年。这样的状况在世界上评价是不是排到后面?我们人才的总量居世界第二,看起来不是因为缺人才而引起的,前一阶段说创新不够,就是因为没有人才,人才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这么大量的人才队伍,我们排在世界49位,能说人才不够吗?中国人才在高技术产业里面,水平是很高的。
美国硅谷有三分之一的产值是外国人干的,而这些外国人主要是中国人跟印度人。一共有2700多家工厂,中国人开的工厂在硅谷里面占了80%。而且这些企业都非常不错,美国人的评价是“这帮人不但在美国经济方面是非常活跃的力量,而且是美国经济走向世界最活跃的力量。这些人比美国人有特别的地方,如果一个美国人讲的是英文,对中国的历史和环境非常不熟悉,要融入中国的环境需要非常漫长的过程。现在在中国的跨国公司里面,大部分都是中国人,特别是欧美的大的跨国集团公司,这就说明中国人在这个产业里面是行的。我们经常说中国人在国内是一条虫,跑出去就是一条龙。有人说了,这是中国的环境不行。
现在跨国公司到中国来,都是雇本地的中国人,也成功了?这就说明在政府的领导下,利用我们的政策、喝我们的水、吃我们的饭,说明我们的人才素质没有问题。所以不要把中国人看成是人才素质问题。
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还是需要人才,我们感觉人才不够,我们跟人家有差异,我们要跟国外学习,还要借鉴别国的经验。美国人把中国人充分的利用起来,我们为什么不能起其他国家的人?这就是人才资源的特殊性。
我国创新体系到底出了什么毛病,遭到我们的排序到后面去了?我想原因很多,我从科技方面说一个原因来,是因为我们把科学活动主要集中在企业以外的大学的研究所里面,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说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创造知识的,是原始创新。其实我们这些地方原始创新并不多,有一种解释我们现在是向用看起。在研究院所里面都是讲应用的,不讲科学的原创性,我们应用的成果应该很多,现在又听到另外一个话,企业用的技术主要是靠引进的,不是靠大学和科研院所。这就说明我们这样的布局是不合理的我们引进这个技术以后,国际惯例做法是把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比如说,我们1元里面只有7分来消化,而日本和韩国是1元引进,5元或者10元去消化吸收,就是说明我们消化吸收的钱很少,力量也不够。这就造成我国的2.8万多种形企业中,没有研发机构的有75%,这些企业当中一年有一次活动占50%,近两年也在改进这样状况。所以造成企业和研究院所之间的联系非常差,研究所和大学跟企业对不上,所以结果是逐渐开展览会让大家选择自己的东西。
因为只有企业它的创新活动才能变成产品,才能走向市场,这是创新体系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企业的创新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总书记、总理、主管科技的国务委员在一次大会上一再强调企业是创新主体这件事情?这就是面对现实,企业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情况。长海以来,我国科研院所和大学是轰轰烈烈搞自主创新,一直搞了半个世纪,除了文化大革命以外,从来没有听过自主创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企业是大张旗鼓地依赖技术引进,必须改变这种情况,我们才能引进创新的技术。
应该怎么建立呢?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主要就是企业是主体,从另外一个方面,认为不是以企业为主体,知识创新,谁有知识谁就是创新,谁就是主体,这样有乱套了。创新是一个体系,各个环节上相互既有整体性,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创新链条中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到高新技术前沿,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制造到产业化,然后是市场开拓与应用。这样一个创新链前面的叫做科学传信,后面的一段叫做技术创新,这个是国际上公认的过程。到了知识创造财富以后,这个过程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今天的很多创新活动不是从基础科学一步一步过来的,而是从市场需要过来的,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然后反馈回来,要找什么样新的技术,然后来开发,开发技术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变成科学问题,然后再同科学问题解答。所以就是油市场反馈的模式,叫做需求模型,就是市场需求什么做什么,这个是现在经济当中一个普遍的规律。
科学创新的任务是创造知识,就是花钱了变成技术,经常有一些企业家听说过:烧钱的!就是把别人的钱烧了的技术,技术创新是创造产品,做成用的东西,卖给用户。这就是创新的两个阶段,从知识创新来讲,是追求知识、培育和造就创新人才,因此主要是大学和研究院在做。
而技术创新创造产品的实际上是一个赚钱的,要实现市场价值,主要是由企业来做。到今天为止,我们这个问题解决了,很多搞科学研究的、学校的还不以未然。这个事情国际上最重要的都是这样的,企业是创新的主题,到底是干什么的?总书记讲了三方面,吸纳应用创新成果、主要是卖东西为主,今天企业是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这里有一些世界上主要的事例,世界上一些新产品主要是企业研发出来的,比方说MOTO手机,SONY的DVD还有波音飞机都是企业自己研发的,除了中国。中国是不是法国自己创新的产品呢?这里也有一些,比如海尔发明的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因为不用洗衣粉当然环保就很好了,这个说明洗衣机行业我们是有能力的。
而且现在引领世界潮流的新技术也不是大学研究所,也是企业。像贝尔实验室的通讯技术,50多年来,发明通讯主要的技术都是贝尔实验室开创出来的,今天也在引领世界产业的。IBM PC是卖给中国的联想,但是IBM一直是引导世界潮流的。Intel芯片都说明引导世界产业发展的先导技术都是企业建立的,这就是面对市场很重要。
企业是创新投资的的主要投资者。我们现在一讲科技活动投资,都讲政府投入增加,其实在国际上政府投入是要增加的,实际上科技投入占GDP多少?实际上绝大部分是企业的投入。
世界上有一个数据统计,2004年世界大公司当中,调查了1000家公司研发总投资3840亿美元,每年大概研发投资增长速度是11%,而这些投资占销售额里面的5%——7%。最近公布的,中国去年政府的R&D加上企业的投资,用与R&D合同当中政府只占了几百亿,韩国三星公司一年就是50多亿美金,相当于政府如的7、80%。所以企业的创新投入是很重要的。
前两天我的学生从美国回来,他们是新的计算电路设备的,就是一个公司花了100多亿美金。所以说大量的活动都是企业投入的。
再有一点,企业是工业产权和商标品牌的主要拥有者。现在搞专利、搞产权,大学研究所很有热心,就是企业来做。海尔的一个总裁杨绵绵他说海尔一天有2.8个专利诞生,国际上,IBM宣布的平均3秒一个专利。这就是国际上讲的用新的技术创造企业的发展。一个世界上企业的品牌怎么创造呢?她说:国际上品牌有一个标准就是10亿美金,就是品牌的销售额在10亿美金以上,才可以做国际品牌,而且要规定,在品牌销售额里面20%以上是国际市场,然后20%里面销售的利润占30%,可以说这个给我们效益是可想而知。
再一个企业是先进管理模式的开拓者。今天的创新活动更广泛的包含着企业的管理方面,在企业管理方面,大的创新活动是怎么样?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一个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降低企业的成本,到了70年代的时候,发现成本低了以后,质量低也是不行的。所以日本人创造了一个奇迹,就是管理质量。到80年代的时候日本人又创造了一个奇迹,产品成本低,质量好,要想在世界上多赚钱,必须先上市,缩短新产品的时间,这就是时间效应,为了这样一个事情,日本创造了一个全自动化的技术。到了90年代发现这个也不行了,因为这个是美国人引起的,美国人发现日本人80年代讲时间以后,日本的生产技术超过的美国,美国先后派了1万捉多人到日本研究,美国人当时就提出了服务,怎么样让顾客更满意,买我们的产品就是服务。而服务的方法就是信息技术,服务不但在卖国家当中营销服务,还有售后服务,这样就成功了,美国人夺取了领先权。
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20世纪末的时候大家都说二十一世纪其实就是创新。但是创新在什么地方,不知道,现在已经明白了,就是从垂直管理到扁平化管理。过去是一个大公司像一个政府一样,同董事会一直到下面有几十层,垂直管理的信息反馈太慢,现在变成全球生产了,如果像垂直管理的话,信息反馈太慢,这个时候很多公司做了很重要的尝试,他们大胆的改革,让总公司董事长能够跟在世界机构的基层人员能够见面聊天、能够知道企业的经营情况。
过去一个公司认为,研发机构是公司的核心机密,绝对不能让他到别的地方去。现在好了,二十一世纪彻底改变了结构,把很多的研发结构分布在世界各地。我们中国已经有世界500强里面有400多家在中国建立了研发中心。这个缘由就是认为管理结构变得扁平化了,我的管理团队中国跟美国是一样的,因为所有的企业员工都是效忠于老板的。现在的总趋势很明朗了,二十一世纪创新的管理就是扁平化,随之而来的是一大堆的创新。
实际上企业要实现自主创新的成败和关键是在要搞产学研结合,齐心协力。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社会的各个力量来研究。为什么要产学研结合呢?这里有企业技术创新的三种主要形式,一种企业自己创新,就是提出创新需求,组织自身的力量在企业内开展语法。另外一种是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国家科技计划,或民间联合的共性技术研发。第三就是企业没有能力来做,就是委托资助科研院所和大学开展企业需求的特定科研项目。
1947年发明晶体管是以企业为主体搞出来的,是当时的美国贝尔公司的三个科学家发明晶体管,这个工作得到了很多大学的支持,1956年又获得了诺尔而武力奖。1956年,发明人之一肖克莱在硅谷创业,后来他失败了,但是在硅谷里面留下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这个事情是非常伟大的。1947年发明晶体管以后,在日本已经开始组装了,56年在北京销售日本产“半导体”收音机。这就是因为企业的机制推动而引起的,这是很重要的企业创新概念。
第二个是联合创新,研究日本的发展,30年变样有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人在微电子方面有一个很大的创举,就是产学研相结合,1976年日本政府发现日本技术赶不上美国的技术,日本人就出了一个主意,把东芝、日立富士通等六个公司的老板找到一起,当时就是你们出一半的钱,政府出一半钱,当时谈到利益冲突的时候,当时就说,你们共同开发技术,不开发产品,把技术开发成功以后,做什么产品你们各享成果,这些公司想来想去,分开可能战胜不了美国,联合起来可能可以战胜美国。所以在后来的海湾战争美国人用的就是日本的技术。所以就是后来出了一本书叫做日本对美国说不。
我国也在做,我们攻关几十年的原因失败了,原因就是把大学和研究所作用主要攻关的力量,而日本人这样做是成功的。
第三就是斯坦福大学对硅谷的贡献。我国很多的大学走的路不对,很多的大学自己办公司了,拿的是国家的钱,然后这些教授还拿着国家的工资在那里干,怕公司办不成以后,没有退路。结果办到现在有很多新闻成果的宣布,对经济成果的贡献很弱。而美国斯坦福大学是为企业培育、造就和输送人才,他们支持和鼓励在硅谷里面创新和创业,把它研究和发展的很多创新的新理念,新思维,向世界做贡献,很重要的一点是跟企业合作,而自己从来没有办过一个企业。他做了很多非常成功的例子,但是没有自己办过企业。美国东部的大学,比如哈佛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大学都没有直接介入企业的当中去。
反过来,世界一流的大学,世界一流的研究所,用办企业是无法体现的,因为你不是非盈利的机构,要为社会做贡献的,所以探讨的方式不一样。
第四,我们应该关注企业的创新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现在对于核心技术我们嚷的太多,这个不是最要害的问题,最要害的是要形成核心竞争力。IBM、微软和英特尔公司是拥有核心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常胜不衰是对的。当然很多技术没有核心技术,不是靠创造的核心技术,在世界上也是佼佼者。比如沃尔玛和戴尔,戴尔就是做小型计算机和电脑,把这种东西很快的改善管理的成果。沃尔玛是经营超市的,它是靠管理创新的。1969年,他就收集信息怎么管理超市,当时就买了IBM360型计算机技术货物配送管理,到了80年代在欧洲在其他地方都有超市,怎么管理呢?就买了卫星,让所有世界上各个地方的沃尔玛超市通过卫星跟总部联系,掌握信息,适时调整经营战略,现在成功了。现在沃尔玛又在推行一种技术,它现在在每个商品上贴了一个电子标签。这个是靠用技术,改进管理创新,照样活的很好。这个很有普遍意义,在很多成熟的产业里面经常见到的现象。对于成熟的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空间不大了,这个时候就要在管理创新上,客户的要求是无止境的,要缩短与客户之间的管理,能够理解客户的心理学来做好事情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管理创新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不要把创新理解为只是科学、只是技术,而是包含着管理创新,管理的覆盖面更大,更重要。就是有很多企业拥有了核心技术也不一定能够保证企业兴盛,比如苹果图形界面是卖给了微软,这个就说明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是核心竞争力,能够有什么办法让这个企业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是靠技术。
企业创新的动力是效益原则,要有利于增加利润,要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一个体系,产学研结合是成败关键,技术创新是过程,强调市场价值,给不同的企业创新重点不同,不能只强调技术本身。更多的应该让企业关注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不是唯一的缺陷。前面讲了企业是主体,大学和科研院所当中有什么作用?如何定位呢?
首先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创造知识,它主要的任务是先进的科学储备,包括为技术创新的储备,第三是输出人才和先进创新理念,第四就是现在国内经常认为,企业里面的人相关研究所培养出来的都是学术的,所以应该是指导这些企业发展。实际上在市场竞争当中,企业为主体以后,大学应该按照需求帮助企业来发展,不是指手划脚,按照它的需求,听它的指挥来做什么。现在国家的攻关当中,目标都是以外国的企业与产品为自己的奋斗方向,这个是不应该的,特殊情况里面。一般情况下,人家是产品,大学研究做出来的是样品,你用样品跟产品竞争行吗?这个就是我们的科研技术产品转化率低的原因。大学和研究所应该走的更远一点,更重要的是不要在市场上充当企业的替身,现在很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办企业,地方政府领导也认为他们才是企业的未来。充当替身的做法得不偿失,应该像斯坦福大学一样,作为企业的发展灵魂,现在我们的企业家也说了,原来企业收了税以后,大学研究所是帮助我们创新了,现在变成我们竞争的对手,而且还竞争不过。
强调企业技术创新,不要以削弱中科院和大学创新活动力量为前提,因为他们也要发展,他们有自己的活动天地。
中国科学院和大学的创新活动的方向和重点应参照世界发达国家和一些国家得成功经验来调整自己。
企业技术创新是长久之计,切勿一风吹。所以创新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中央提出来这样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本好经,不要念歪了。经常很多事情不是政策制订得不好,而是最后走了斜路。
20世纪100年当中,中国人最伟大的事情就是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13亿人过上了温饱生活。新的100年要实现中华伟大复兴,我想这是发达的伟大历史人物。中央这个时候提高坚决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国家非常重要的重大战略决策。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不断认识和克服创新正障碍,适应国家需求的改革和发展过程。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是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合作与竞争中进行的,实现东方巨龙腾飞,既光荣又艰巨。
各位正在奋斗,祝愿各位前程辉煌谢谢大家!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