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率先进入农副产品品牌时代

〖2006-6-21 0:35: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尔尔
 


    5月中下旬正是黄梨套袋的季节,怎样给梨树套袋才能提高果子的品质?在浙江省慈溪市农民的梨园里,一些农业专家正在忙着给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有了浙江省农科院专家张万忠的指点,周巷镇种梨大户桑建洪今年可以多赚十几万元了。

  据浙江省农业厅透露,由于技术含量的提高,近两年浙江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2005年,浙江省农村人均收入达到了6660元,居全国首位。收入的提高反过来又改变着农民的生产理念——只有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保证自己的品牌,才能使自己的产品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获取更大利润。

    浙江农产品商标居全国首位

  汇集全省农副产品名品、精品的浙江省农副产品博览会已经在农村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同样是一件农产品,有没有商标、是不是名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经济价值。

  浙江省工商局商标处处长杜桃生告诉记者,目前,浙江省已拥有涉农注册商标4.3739万件、新注册商标1万多件,比上年增长了54%。其中,农产品著名品牌占全省著名品牌总数的15%,农产品证明商标也达到了23件,占全国总额的1/5。

  证明商标又称保证商标,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申请,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商标。

  农民热衷于申请商标的情况早在两年前就在浙江省出现了,农民之所以如此青睐于商标的注册,浙江省工商局商标监管处郑惠斌这样分析: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的增强,在购买农副产品时他们开始认品牌、认商标了。农民已经深切体会到,凡是有商标的农副产品品牌销量就好。为此,浙江省工商部门近年来加大了对农产品商标的保护力度。近日,浙江省商标协会又成立了证明商标专业委员会。

    市场竞争催生农产品品牌发展

  在杭州华润超市,一些甲鱼被贴上了醒目的标签。因为消费者喜欢认牌,注册了商标的浙江“中德"牌甲鱼注册前后销量完全不同,价格也有较大幅度提高。

  在杭州各大农贸市场,贴上“标签"的娃娃菜正常的价位每斤一般不超过1.5元,而产自临安的高山娃娃菜价格却在3元左右。浙江余杭“径山茶",自2003年注册了证明商标之后,每公斤均价增长了18%,最高达到了3600元。

  在湖州安吉,凭借已经注册的“安吉白茶",安吉溪龙乡黄杜村这个不大的村庄几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收入从不足千元一下子猛增到了上万元。

  浙江省农业厅官员李建锋认为,如何才能让农民的收入得到较大程度改善,只有走品牌化道路。他告诉记者,由于农业是一种经营分散型产业、农业种植严重依赖自然环境,所以创建品牌的过程比较艰难。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浙江各级农业管理部门认识到,只要实施品牌战略,就能凭借名牌产品广阔的市场实现区域化布局,形成农业区域的合理分工。

  尽管浙江在农产品商标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没有品牌的产品相比,有牌子的产品毕竟还是占很少一部分。李建锋告诉记者,品牌建设理念不到位、产业层次不高、品牌优胜劣汰机制不健全以及品牌运作水平不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浙江一些地区的农民不仅占领了本地市场,而且还跨地区参与国内甚至国际竞争,但一些农民只知道打品牌却不会经营品牌,一旦发生了侵权事件也不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这突出表现在依法使用商标的意识不强上面,以致农产品商标被假冒侵权的现象比较突出。

  浙江省工商局商标处杜桃生处长还介绍,浙江有一大批已具备证明商标条件的特色区域品牌还没有注册,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特色产品的历史遗产价值和市场价值。因此,有必要提高认识、强化全社会的品牌意识。他建议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搞好规划、有序引导农产品品牌创建,在提高农副产品品牌挖潜工作积极申报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好商标,培养农户创牌、用牌、保牌的意识,以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