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沉甸甸的“金字招牌”

〖2006-3-6 11:55: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尔尔
 


    两年前,金根、粤华、彩虹庄3块轻纺行业的金字招牌,先后被福建人作为商标或当作商标一部分抢注一事,依旧在绍兴商人心里隐隐作痛。随后,有不少布商对商标注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但“雷声大雨点小”。时过两年,当记者再次关注时,发现轻纺面料商标、品牌依旧被布商所遗忘。据去年10月份不完全统计,轻纺城市场内共有纺织面料类(24类)注册商标142只,其中市著名商标仅6只,省著名商标仅1只。这些数据与市场拥有经营公司904家,轻纺面料产品10000多种,形成了鲜明对比。

    轻纺面料涉足注册商标很早,但不成气候

    早在轻纺市场尚未形成之时,已有白坯布与“商标”亲密接触。1984年,当时绍兴县华星针纺织厂申请注册了“华梅”牌白坯布面料,“华梅”在那时成了响当当的“名号”。伴随轻纺市场成长脚步,面料的商标路也不断拓展:1993年,绍兴县柯山纺织厂有了“石城”化纤布的商标;1997年,绍兴县金鑫纺织品有限公司用“金鑫”一口气拿下所有布料商品的商标所有权……但与柯桥轻纺城市场发展步伐相比,仍然显得不尽人意。日前,记者在查阅绍兴某商标事务所历年的纺织面料类(24类)商标申请登记记录时发现,该所为布商及企业申请的24类商标仅有39只……

    中间产品创牌效益不显,中间商只图眼前利益

    记者在走访轻纺城布商时,多数布商认为,自己做的都是些“小生意”,客户又都是熟悉的,所以无论别人怎样抢注与他们有关的商标所产生的影响不大,同时,轻纺面料是中间产品,被翻版模仿速度快,商标注册意义不大。甚至某些有生产基地和研发基地的产销一条龙的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商标、创牌的现象。此外,工商局轻纺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纺城很多布商包括产销一条龙的企业商标保护意识仍然不强,甚至有不少布商随意给产品取名字。”他还介绍说,布商(企业)不重视商标注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企业只想赚钱。注册商标虽说一个只要2000元钱左右,但如果一年推出20个系列,每个系列都要去注册,这样就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二是布商(企业)商标保护意识不强。有些产销一条龙的企业会注重一些大产品的商标保护,但对于其产业链上相关的产品却不太在意。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间产品创牌效益不明显,中间商只图眼前利益,导致了轻纺城商标、品牌的发展缓慢。

    商标一旦被抢注则很难挽回

    县工商局商标科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自从1982年8月23日《商标法》实施后,遵循的是“以商标注册在先”为准的原则,所以一旦当商标被他人注册后,想要抢回来很难。

    据绍兴天天商标事务所所长叶莉斐介绍,要抢回商标,基本上只有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就是如果你的产品是中国驰名商标,其保护的力度和范围相对比较广,它可以跨类保护。而另外一个途径,就是找出对方是出于恶意注册的证据。这个时候,被抢先注册的公司可以看对方有没有在先使用的证据,还可以看与对方是否存在着利害关系。不过,叶莉斐指出,这个基本上很难。

 有商标、品牌护航,面料市场走得更远更广

    值得庆幸的是,有一批布商、企业对商标、品牌意识逐渐在“觉醒”。有些甚至已将经营商标、创造品牌作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商标、品牌的护航下,他们的面料市场走得更远更广了。

    “众华家纺”称得上是我县轻纺面料创牌的“能手”,在短短几年里,坚持不懈地走创牌路,不仅让“众华”冲出了轻纺城,同时还成了市场内惟一的省著名商标。如今“众华”在业内已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目前,“众华家纺”又紧盯了中国驰名商标。冯水大是轻纺城市场布商,1996年注册了“水大”牌面料商标,现在他的企业已发展成为面料服装生产一条龙的企业,同时,还成立了绍兴水大进出口公司。去年,“水大”被评为绍兴市著名商标,冯水大感受颇深,“有了商标特别是获得市著名商标后,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强度大幅度增强了,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浪潮中,我们企业就能更专注于面料产品的研发,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记者 王秋莉)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