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字号”风雨飘摇
〖2006-2-8 10:40: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小鸟
“认一力的饺子,宁化府的醋,老鼠窟的元宵,六味斋的酱肉,杂割头脑清和元。”这些直白的语言道出了太原人对老字号的钟爱。
然而,2006年1月10日零时30分,宁化府“益源庆”醋业却遭受了一场劫难:店面7块玻璃橱窗被砸,店内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兰花瓷醋坛子“粉身碎骨”……宁化府遭袭,使太原老字号的生存问题又 一次摆在人们的面前。
劫难———镇店之宝 一朝被毁
2006年1月10日凌晨零时30分,省城铜锣湾喧嚣的夜市刚刚归于沉寂,周边的路灯和霓虹灯大都关闭,夜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几个黑影窜至与铜锣湾毗邻的宁化府门口,“噼里啪啦……”玻璃被撞击落地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宁静。在门房值班的郎师傅和衣而卧,还没睡着。“你们干什么!?”听到声音,他边往外跑边大声喊,看到有4条黑影正在打砸店铺。门房没有电话,他迅速跑上办公楼找另一个值班的同事,拿同事的手机给领导汇报了情况,然后拨打了“110”。“那会儿正好零时35分。”郎师傅特意看了看表。“不知什么原因,民警1时15分才到现场。我们领导来得比他们早。”他回忆道。此时,歹徒们已跑得无影无踪。现场狼藉不堪。与橱窗近在咫尺一个高1米、重达三十多公斤的兰花瓷醋坛未能幸免,被砸成了碎片。
据工作人员讲,这个醋坛子是宁化府人世代传下来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里面盛的是5年陈醋,平时就放在柜台上,象征着宁化府悠久的历史。如今,这个醋坛子碎了,再也无法复原,与其他玻璃残片一块儿成了垃圾。宁化府职工的心在隐隐作痛。
说起宁化府,太原人耳熟能详,它因府第而得醋名,又因“宫廷御醋”而闻名全国。
宁化府是明代宁化王的府第,第一位宁化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孙朱济焕。朱家皇族原本是安徽凤阳人氏,封爵太原后,不适咸卤面食,遂有医家为其绸缪以醋克盐,佐食面肴。一来二去,朱氏子孙渐习晋土,喜面嗜酸,于是酿醋、磨面、制酒的小型作坊在王府内诞生,酿出的醋仅供皇室食用。明朝灭亡后,王府醋坊将醋推向城内居民,因其香、酸、绵、甜而声名远扬,成为太原城中的醋作坊第一,取名“益源庆”。现成为山西省著名商标。
“600多年的醋香,挡不住的诱惑。”这里一年四季都有人来排队买醋。逢年过节,更是小队变成大队,小桶变成大桶。红火的生意让宁化府人深感自豪。
“春节吃饺子,饺子配陈醋。”虽然宁化府的店面被砸,市民们买醋的兴致并没有受到影响,排队的盛况依然如前。醋坛子的记忆成为碎片。仅留下店堂正中、玻璃罩底下陈列的一尊清代制醋铁甑,无声地见证着宁化府的制醋历史。
痛楚———百年老店 灾祸频发
歹徒为什么要砸宁化府的门店,是个人恩怨?是盗窃?还是……因为没有任何线索,谁也无法定论。但宁化府的工作人员有一个猜测不约而同:他们认为歹徒根本不是为了偷窃,而是故意与宁化府过不去。“之前周边的一些商户也有过类似的遭遇,歹徒作案手段相同,难道这是巧合吗?”太原市宁化府益源庆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化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让他们奇怪的是,往日通宵亮着的路灯,就在事发的那一晚和前一晚,不知为什么全都熄灭了。
据宁化府办公室主任张丽霞说,宁化府遭难已不是第一次。2004年2月9日,醋厂南院围墙被拆,致使门房、库房成为危房,生产安全、院内商品受到威胁;同年11月30日晚,通往厂里的动力照明线被人为剪断,厂里被迫停产一天;同年12月11日,生产车间的熏火烟筒被推倒。“历经600多年沧桑的宁化府在和平年代却灾难连连。我们只能被动地进行防范,有些时候防不胜防,不知什么时候又会遭到突袭,这个老字号风雨飘摇。如果哪一天宁化府不存在了,难道真的是好事吗?”张丽霞痛心地说。灾祸频发,宁化府人于2005年4月14日给政府有关部门打了报告,希望能够关注这个风雨飘摇的老字号。“报告递上去了,却没有什么结果,事情不了了之。”
宁化府位于省城繁华的桥头街。2003年底,桥头街、柳巷进行旧城改造,这里是太原市历史悠久的商业老街,陪伴太原人走过许多春夏秋冬的清和元、双合成、顺天立、乐仁堂、乾和祥等老字号均被列入拆迁范围。为了支持省城的旧城改造工程,许多老字号忍痛离开了这个让它们生存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土壤,搬到了别处。只有宁化府的遗址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被保留了下来。然而,让宁化府人遗憾的是,在这块土地上生存了600多年,至今仍然没有成为真正的主人,房屋产权一直没有属于自己,每年除要交一笔租金,还要面临随时被搬迁的命运。
流浪———居无定所 四处漂泊
老字号让位城市规划,这几乎是全国各地老字号遇到的共同难题,拆迁给老字号带来致命的打击。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城市近代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见证者,老字号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还要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头顶光环却步履蹒跚,老字号的地位岌岌可危。
并州百姓一大早起来互相询问吃啥好,常常听到的是这样的回答———“杂割头脑清和元”!现在,这家由傅山先生亲书赠店名的老字号,却因店面拆迁而浪迹太原,居无定所。许多人都不知道它去了哪里。记者拨通了清和元的上级主管单位———太原市饮食服务公司的电话。一位老总给记者强调,清和元不是找不见,而是还没建起来,为了安置职工,他们在太原开了几家分店,什么时候能回迁他也说不准。与清和元同病相怜的还有双合成。原来的“双合成”厂址已是一片工地。2月6日,记者漫步于柳巷,耳畔传来这样的对话:“那是个门店,双合成的厂子不知道搬哪儿去了。”柳巷大鞋店附近的便道上一家三口在散步,丈夫对妻子说。或许是为了尽力挽留百年双合成在市民心中的记忆,双合成食品有限公司在距原址不远的斜对面开了一家门店。红色的外墙,红色的内景装饰,暖暖的很温馨。
年后的柳巷仍然被浓浓的年味包围着。六味斋、认一力、双合成里人头攒动,在人们眼中,老字号就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
网上一位外地朋友发帖子说,他来太原出差时,有人给他推荐太原有名的小吃“头脑”,说可以吃得白发变黑发,结果却怎么也没找着清和元,多少有些遗憾。如今的桥头街,已找不到清和元的影子,昔日的韵味也只能弥漫在老辈们无尽的叹息中了。
靠“一根扁担挑百年”的双合成食品有限公司总部最后一个搬离原址。“搬迁对老字号来说可谓‘伤筋动骨’,搞不好就会大伤‘元气’。”该公司副总经理顾红文告诉记者,旧城改造是好事,但双合成在柳巷生存了上百年,拆迁受到一些不利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逢年过节老百姓首先想到的是去柳巷,为什么?柳巷是太原最早的商业街,街上有很多老字号。原汁原味的老店有一种亲切感,让人信赖。搬到别的地方,你这块金字招牌就会大打折扣。”对双合成和清和元来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早点搬回去。
新生———没老字号 缺厚重感
“老字号以其独特的传统特色、独到的经营之道、历代相传的加工‘绝活’而远近闻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城市经济文化沿革的活文物,是城市的金字招牌和无形资产,也是今天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它的存在不仅不影响城市现代化进程,而且有不可低估的挖掘价值。所以政府部门要为老字号‘保驾护航’。”张丽霞说。
听说宁化府百年醋坛子被砸,太原市政协副主席王继祖感到非常惋惜,他说,店内文物既是百年老店的象征,又是企业历史的见证。一个老字号如果没有“文物”如同一座城市没有老字号,会缺乏厚重感。
王继祖认为,对于三晋古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并州老字号,应该有更多特殊的法规政策对其进行保护。保护老字号,不是保护落后衰亡的企业、产品和服务,而是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技艺和民族特色的老字号商品进行保护,对具有太原古城风格的老字号建筑进行保护,对蕴含在老字号中的文化价值进行保护。
在大规模实施旧城改造、建设现代商贸金融区的同时,如何解决旧城区改造与保护“老字号”的矛盾,是城市管理者需要破解的一道方程式。老字号是品牌,是城市记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的流失给一个城市带来的损失是无形的,因此,必须将老字号纳入城市优秀历史文化保护的范畴。
当今,商业界提出“四名”兴业,即“卖名牌、开名店、建名街、兴名城”。老字号是名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名街、名城的骨干。因此,政府应当保护并培育一批老字号:在传统老街建立保护区,除保护好原有的老字号外,有计划地迁入其他地方的老字号,以老字号街的形式集中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政府还应结合旅游促销等活动,加大对老字号的宣传力度。
挖掘“老字号”价值,离不开外界尤其是政府的扶持:让有条件的企业继续发扬光大。作为“老字号”历史“硬件”标志的传统建筑,不能擅自损毁、拆建。
有媒体报道,保护老字号,上海是一个很好的典型。据介绍,上海南京路苏州关前街在建步行街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在招商时引入老字号,而且给予很大的优惠。因此,不少老字号迁入这条街。现在这条街成了上海老字号的商业街,生意也很好。负责桥头街、柳巷地区旧城改造项目的山西宝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当年也曾向媒体透露,他们将在这一现代化的商业小区内打造一条古色古香的中华老字号一条街,把在拆迁范围内的老字号都安置在这里,用老字号提升商业小区的影响,让老字号成为小区的金字招牌。
经过近两年的开发,一个集商贸、娱乐、金融、购物、餐饮、住宅为一体的商业街区初见规模,并有一个诱人的名字———“柳巷金街·国际港”。昔日破旧的房屋变成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商业大厦。道路宽敞整洁,号称太原的“王府井”。我们期望着“中华老字号一条街”能早日诞生,让并州老字号重新焕发它的生机!
历经百年风雨后,今天,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太原老字号已日渐式微,有的关门歇业,有的名存实亡。留下来的屈指可数。正如山西省政协常委成锡峰所言:“醋没了可以再酿,醋坛子砸了,是否砸醒了人们的意识?”(记者何玉梅 实习生张丽红)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