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的黑色幽默

〖2006-1-28 13:23: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尔尔
 


    25日中山商报刊发的新华社稿件“国外申请远多于国内,‘82:18’凸显自主知识产权困境”给国人震惊非同小可,这则新闻说的是在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中,来自国外的申请占82%,且技术含量较高,而来自国内的专利申请占18%,且技术含量较低。有关人士认为,这个比例表明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所面临的困境。
 
    此事引起笔者关于商标的一个回忆。

  早些年,我市北部“天立”公司的经营者就发现附近一镇的一家企业用上了“天立”早已注册的商标,这位经营者无奈地说:“我准备先礼后兵,过两天带着专利证去谈判,打算先将对方的设备买下来,如果对方不愿意,就只好诉诸法律了。”其后情况如何,至今不得而知,但经营者在法治时代仍然一脸无奈的神情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尽管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因为注册在先的缘故,许多事实上的非法至少是不道德行为却可能是在市场上钻空子、甚至成为合法的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它给人的感觉却是既奇怪又无奈,而且这居然是一种“法律上的无奈”。

  在小家电这个行业,笔者过去还听到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投资者的产品明天就要从生产线上下来了,但这个新生儿还没有名字,喝得有一丝醉意的投资者否定了下面的人报上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名字,最后没有办法,他便说:“想不好,也就不用想了,晚上我们一齐去看电视。”

  手下的人有些莫名其妙,晚上,老板与手下几个“智囊”人物只看电视中广告节目,听到一个有些好听、有些“洋味”的商标名字,也顾不上合不合适,老板当场就拍了板:“就是它了!”

  于是,一个可能是化妆品商标的名字也就移花接木,变成了一个热水器的商标,这种现象在小家电行业实在是司空见惯了,一时间,各式各样的商标令人眼花缭乱,难辨真伪。

  然而,成也品牌,败也品牌,不少类似这样生产出来的品牌,其产品往往很快就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

  过去的一年还有这样一则关于商标的趣闻——“苏丹红”的商标据说曾开出过几百万元的“天价”。一个公共危机事件居然也可以成为一个品牌,这可能是“知识经济”时代同样具有竞争性的商标领域的一个典型的“黑色幽默”了。

  事实上,就连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小儿子的名字据说在网上也被抢注,而且,抢注者还向布莱尔开出价码来。

  在“品牌经济”时代,商标的价值或者说知识产权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发挥与重视。我们的企业越来越不甘心于做“世界工厂”,不愿意赚那么一点辛苦费,还要陪上许多的资源与环境污染的代价。

  然而,这实在不是一个短时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冷眼旁观经济生活的人会发现,现在市场上已经从过去的品牌满天飞时代走向“品牌运营”时代,这个运营状况也像资本运营一样煞是热闹,反映的是经济生活进入“品牌质量管理”的时代。这是个来之不易的时代,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强大无疑是建立在一大批在市场上强有力的品牌基础之上的。

  我市的工业总产值在迅速增加,“自主创新”也成为我市“十一五规划”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我们的产业链相当完好与成熟,外延的扩张在初始阶段是必要的,但是发展的方向却不是单向的,而作为一个时代的要求,“名牌战略”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值得全社会、特别是决策部门的极大关注并倾注大量心血,最新一期的《南方》月刊就有这一方面的专文论述。(景 曹)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