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洞”申请商标注册凸显老地名的商业价值

〖2006-1-19 11:40: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小鸟
 


    洪崖洞,这一老地名即将成为一注册商标。近日,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一开发商将“洪崖洞”三个字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交了注册申请,在包括餐饮、旅游、建筑等12个大类进行了商标注册。曾经的老地名通过重新开发和包装,又焕发出了新的商业价值。 
 
  180万元的更名费用

  作为“巴渝十二景”之一的“洪崖滴翠”所在地———洪崖洞有着2300年的历史,纸盐码头、天成巷街、东川书院……这些老重庆特有的码头文化和吊脚楼文化都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初,我们并不是用‘洪崖洞’为项目命名。”负责洪崖洞项目开发的负责人熊振志说,该项目最初命名为“重庆时光”,但后来发现这个名字并不理想,想改换名字,但这时的前期投入共达180万元。考虑到洪崖洞本身的文化内涵,开发方再三权衡后,决定牺牲180万元的前期投入,启用“洪崖洞”为新项目名称,并聘请公司对商标所采用的字体、英文进行了专业设计。

  “具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才能持久。”熊振志说,“洪崖洞”不仅是一个项目名称,它也是巴渝历史的见证与标记,开发商想借用“洪崖洞”这三个字,将其打造成又一张重庆名片。

  老地名消失之憾

  “川道拐?早已经拆掉了。”在周围居民的指引下,记者在长江大桥南桥头只见到一片平地。

  “曾经的川道拐热闹得很。”在川道街7号住了40多年的韩庭学回忆说,听老人们讲,以前川道拐是个菜码头,运货船只往来穿梭,小商贩吆喝声不断,人们不但可以去茶馆泡杯清茶,还可以到戏台子前听戏。

  “一些房子还是明清时代修建的。”川道拐社区主任廖万敏想起那些走起来有些摇晃的小楼,颇有些怀念。她说,从2003年1月到2005年底,川道拐地区就陆续进行了拆迁,那些曾经装载着童年记忆的老房子也消失不见。

  “不会有人再记得这个地方了。”家住石板坡东里43号的彭宪珍老人每当看到被拆掉的川道拐时,就不断念叨这句话。她今年76岁,出生在石板坡,总担心自己住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如川道拐一样被人们逐渐淡忘,最后成为历史书本中的一个名词。

  “搬走的时候,老邻居们都舍不得。”廖万敏说,如果这些地方就能保护起来,无论是对在这里生活过的老居民,还是对整个城市,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重新挖掘地名价值

  黄家垭口、飞机码头、钓鱼城……这样的老地名还真不少。

  “重庆不缺乏历史,关键是如何开发。”市文化局高级工程师吴涛说,历史文化区域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地情地貌,包括老建筑、老街道、老风俗习惯。现在,不少地区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维护,一种是修缮,对局部进行小规模修护,另一种是重修,规模较大,如洪崖洞。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适度引入商业化操作,让历史文化地区的遗迹自身具有造血功能,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记者经过查询发现,川道拐、黄家垭口、飞机码头、钓鱼城都没有进行商标注册。代理“洪崖洞”注册事宜的某商标事务所有关人士说,开发商们总是只顾如何开发,对相关权益的保护意识却比较淡薄,没有考虑到被抢注后带来的损失,“如果有炒标者介入,再夺回来费时费力。”

  “如果到时候再来注册,商业先机就被别人抢占。”吴涛提醒说,传统是张牌,但如何将这张牌打好、打漂亮,开发商们还得多下功夫。 (记者 李游)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