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品牌思维
〖2006-1-13 1:21: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尔尔
世界看中国,这是一个我们引以为傲的时代!2005年11月11日夜晚20时,“福娃”在北京诞生,这系中国版的吉祥物,就是此刻的一夜时间,红遍全中国,情系全世界;尔后的第二日,带有“福娃”文化色彩的产品炙手可热,品牌力量的巨大令人惊慕不已;聚焦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的品牌标志文化正以烽火燎原之势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蔓延......如今的中国老百姓,中国商人,乃至于政府高官,已经领悟了品牌的价值,品牌思维已经成为脑海里的浪花,中国人领会了市场经济的意义。
曾几何时,追忆到二十年前的景况,人们看到电视广告里的商品竟然会逆向思维:“只有不好的产品才会做广告?”说起来有些可笑,那却是事实,因为那个时候,大多数中国人信奉的是一句谚语: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是换了人间,繁荣的中国造就了繁荣的品牌文化。人们已经相信可口可乐前任总裁所说的一段话了;他说,如果可口可乐在全球的生产工厂一夜之间被大火烧毁,他只要Coca Cola这个品牌就可以在一年之内恢复原样;这是为什么,因为Coca Cola品牌价值当时被市场评估为两百四十多亿美圆,到现在的2005年,已经是七百多亿美圆了。中国人的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为什么中国却少见如此气势恢弘的品牌?答案是这样的,因为百年中国没有过唯利势图的资本主义历史,我们只是以中庸之道理解着温饱和共同富裕的和谐大家庭,儒家思想里对霸权思维是搁置的。改革开放解放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而今中国品牌文化焕发出勃然生机,中国商人以超然的智慧打造和创造着扬名全球的中国品牌!曾几何时,我们压根儿就不知道海尔、TCL、七匹狼、李宁、蒙牛、三枪、索芙特、吉利、双良、博洋、阪神、正泰、联想等等品牌,因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们还没有出生呢?只有北京同仁堂、镇江恒顺香醋、天津狗不理、宜宾五粮液等等老招牌,因为屈指可数,所以叫“中华老子号”,当年是质量、品位和时尚的消费载体,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品牌吧。而今,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市场经济风行于社会,只要是商人都知道品牌就是出路,就是市场,就是利润,就是天下;没有品牌,就会是被动的局面。有人说,无奸不商,其实商人的“奸”往往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反问一句,您见到过几个呆木若鸡的商人有成就的?因此我们说,如果能够创造或打造出一个响亮品牌的商人,那都是了不起的人。曾几何时,曾几何时,我们已经扬眉吐气了,我们已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建构了中国人的品牌文化体系。
品牌的定义是什么?如果这样设问,会让很多人感到无聊,可这又是和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的重要问题。商人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而绞尽脑汁,因为里面有甜美的利润;消费者为了心中憧憬的品牌而潇洒挥霍,因为一朝拥有那个产品会心情愉悦;品牌究竟是什么?实在不好说,像这种专业又近乎无聊的问题就交给那些喜欢喋喋不休的经济学家们去争议吧。
品牌,首先是要出名,要名扬天下,没有名气还是品牌么?然后,品牌要有美誉度,因为污点劣迹的品牌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从法律定义上说,品牌又被称为商标,是受法律保护的,当然必须是办理过注册手续的。
张瑞敏先生打造了“海尔”,案例载入了哈佛商学院的教科书,Haier产品也行销全球,在家庭电器领域成为万众瞩目的新星;任正非先生领导的“华为”,在通信设备领域与全球巨鳄美国思科系统公司叫板,每每在市场竞争中捷报频传;在服装领域的“杉杉”、“雅戈尔”、“七匹狼”等等的领袖人物郑永刚先生,李如成先生在与国际时尚之都法国巴黎商家谈判合作的时候俨然是昂首阔步;北京“同仁堂”中药百年来美誉海内外,宜宾“五粮液”和洋酒XO、干邑等品牌在国际酒业市场互为伯仲;素有狂人之称的李书福先生以“四个轮子加沙发”思维制造了“吉利”汽车如今出口海外多个国家,恐怕“戴姆勒-奔驰”的老板在背后也是唏嘘不已,赞誉不绝......品牌是商人的智慧,是民族文化的闪光点之一。
文化是无极的。我们每天的思维,每天的行动,每天的成绩,每天的一切,那都是文化,文化也是无处不在的。能够站在文化前沿的,能够牵引文化思路的人,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无论是政治家、文人,商人,乃至于是地痞无赖,因为是突出者,是他们握着文化的方向盘;他们又是少数人,他们在社会的不同领域引领着潮流!之所以说起文化,因为品牌是一种文化,如果我们不去探索文化中某些规律的东西,我们就难以理解“品牌”深层次的玄机了。
或许有人说,中国人对品牌的理解是肤浅的,而且这样说也没有多少的反对声浪;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人历来有谦逊之美德,历来认为逞口舌之争是背离礼仪文化素养的。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十年前,如果您在德国开一个画廊,为了招揽顾客在门外挂上打折销售的广告语,接下来您会失望的看到自己的生意更是一落千丈,因为在西方欧美国家人的心态里会认为你的产品一文不值,是存在质量问题的;回到国内,无论你是在北京的王府井,还是在上海的南京路,还有不打折的商场么?因为在东方人的心态里追求的是“价美物廉”,中国人选择产品的眼光是睿智的,更是自信的。所以说,问题不在于我们总是批判中国企业在产品市场领域竞争手法上以价格制肘,价格战争的火药味可以在一日之内弥漫全国,这个时候老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如今的中国文化已经成为欧美地区崇尚的一种活力文化,我们漫步到美国纽约、法国巴黎、德国柏林等城市的大街上,看到折扣销售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事了,怎么解释呢?因为遍布全球的华商们把“物美价廉”文化传播开来了。在这里不由得提起一个广东籍企业家梁昭贤先生,他说“格兰仕”之所以能够成为扬名全球的家庭电器品牌的法宝就是要把每个产品做到“烧鹅味道,豆腐价格”,这就是精益求精的商业解释吧。
可以说,中国政府历来是重视品牌建设工作的,因为经济官员早就意识到“中国制造”如果在国际市场上和“便宜货”等同在一起,的确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看看我们政府给企业家们成长道路上设置的“绿灯”吧,看到工商局能够直接以英文字母注册企业名称的事例有TCL、GQY,看到政府发布政策给拥有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认证、奖金、产品免检、优惠贷款等等,而今2005年12月初,中央电视台陆续把打造中国品牌的节目播出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讯息告诉大家,中国除了要成为产品件的世界工厂,从现在开始中国更加要成为世界性的“品牌工厂”,中国制造业已经从解决剩余劳动力阶段转变到技术和品牌共举的新阶段了。政府和商家联袂,这是绝好的策略。我们注意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的品牌商机,联想集团成为第一个赞助商,再有2010年上海世博会催生了中国最大的展览业市场,而是成为全球商家登陆中国市场的桥头堡,政府主动担当了品牌舞台的基础建构者。在我们面前,是一个把品牌建设当成工作任务的政府,是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政府,这是了不起的。
遍布街头的书报亭,路边的灯箱和商场的橱窗,广播电视里的节目,随处可闻可见的广告讯息弥漫着商业气氛,有绚丽多姿的服装,娇媚动人的化妆品,流线典雅的汽车,时尚与实用兼备的家庭电器等等,可以说是眼花缭乱,也可以说是赏心悦目,难怪现在已经有一批人已经成为专业的广告明星了。不做广告,又哪来的品牌?广告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的行为习惯里,广告人认为广告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说好东西不需要广告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比方说好东西会有人传人的赞誉,然后形成了口碑,形成了口碑也就自然形成了品牌,人传人不就是广告里讲求的发酵理论么?
近二十年来,我们看到的中国商人为了创造和打造品牌而前赴后继,他们从简单的商品交易行为中开始渗透文化,渗透商业性标识,渗透口碑,同时借助宣传媒介把自己提供的商品服务向世人推广,可以说,商人的成功往往是品牌行动的路线图绘制出来的。对口碑的领悟力,对品牌的领悟力,这是睿智的中国商人时刻在思维的文化。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