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洋品牌如何瞒天过海

〖2005-11-7 9:32: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小鸟
 
    中国市场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些国内厂商利用消费者对国外品牌的信任和法律、政策上的漏洞,在国内生产和销售洋品牌,欺骗消费者。他们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在国外注册一个空壳公司和一个洋味十足的商标,然后通过授权或者许可的方式把这“洋商标”给国内的实体公司运作,明明是地道的中国制造的商品,却贴上所谓的洋商标,大张旗鼓地宣传是国际品牌,在国内以奇高的价格销售,牟取暴利。

    假洋品牌挂“洋”头,卖狗肉

    最近,在北京著名的东方广场,新开了一家意大利品牌的高档服装专卖店——“FLLORITENO佛仑帝奴”。“虽然从品牌名到终端店面完全都是洋品牌运作,宣传上还标明‘世界顶级品牌’,在专柜上还设置标有英文字样的授权牌,实际上它是广州一家经贸公司精心打造的”。一位服装业的品牌经理对记者揭露内情时说。

    “其实这是业内目前很普遍的一种品牌运作,只是业外人不了解罢了”这位品牌经理进一步透露。

    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发现,美容、服装等市场上洋品牌泛滥,动辄就是“法国进口”、“意大利知名品牌”,最不济也是“中日合资”,名字一个赛一个“洋化”。成本只有几十元甚至几元的国产货或贴牌产品,只要注册或编一个洋名或者一个子虚乌有的科技概念,标榜一下“美国”、“欧洲”、“日本”的虚假产地,马上变得身价百倍。诸多“世界级品牌”也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如有的声称“美国新派花花公子集团”授权的“旺兔”,单从外表上分辨,此“花花公子”与彼“花花公子”的商标造形极其相似;再如“POIO”或者“鳄鱼”也能找出几个不同的版本。

    记者来到一家广告标明是经销“意大利进口”化妆品品牌的代理店。销售员强调,产品全部是从意大利原装进口的。记者假称想做该产品的加盟商,要求看产品的进口手续及商标许可授权,等了半天,销售员拿出一张证书的复印件,上面的洋文并不全是英文,据销售员说是“意大利文”,称其是在意大利注册的商标证书,但始终拿不出进口手续。她后来也只好改口说产品是意大利配方、由意大利专家指导在广东生产的。

    先“出洋”再“海归”

    在国外注册公司或者商标条件相对宽松,国内很多自诩的名牌企业,便都选择一条“出洋”和“海归”路线:到海外注册一个公司或者商标,然后再以外商的名义到国内投资,生产产品,再贴上洋品牌的商标,于是,什么法国或者美国名牌就这样形成了。

    “国际名牌”的诞生到底有多难?自称专事资本运作和打造国际品牌的刘先生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现在到了商场都不敢买那些号称某某国际品牌的衣服了。”因为,对方的品牌推广方式与他很“面熟”。

    “这些东西操作的手法都是大同小异的,关键在于操作者能否自圆其说。”指着很多用类似手法制造、却让人觉得土里土气的品牌,刘先生笑了笑说,“要炮制出一个能成功扎根于消费者内心的国际名牌,关键在于:一是造势,二是炒作。”

    刘先生介绍,造势,就是要给服装起一个好名字,既洋味十足又容易被人记住。为了让品牌具有更深的文化底蕴,很多假洋品牌都会编造一套“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传说,至少也得说有几十年的根基;再随便搞个比较深沉的老外的照片,说其是著名设计师或品牌开创人;还要编造一个品牌发展历程故事,情节不能太惊险。另外拍摄户外广告或者电视广告自然也要请特纯种的老外做模特,以昭示其“洋”得名副其实。

    炒作,则为假洋品牌炒作卖点,在背景实力、品牌文化、产品技术、运营模式或人物等方面进行大力渲染炒作,随便打出“法国设计”、“欧洲血统”,目的是使之达到洋气十足。比如从国际背景来说,如果是做服装,那么法国、意大利是非常理想的出生地;而对于音响产品,英国、美国、德国、丹麦等国是比较适合的。

    刘先生说他自己制造了一个“法国名牌”,在命名上参考了大量的法国历史及传说,品牌的名称本身就充满着浪漫的异国风情。品牌的名称确定后,花钱在英、美、法等国注册了该商标。

    “别以为在美国注册一个商标有多难。美国多的是代理公司,费用一般为1500美元,一年左右便能完成。有了这些国家的注册商标,便能正式打着国际名牌、跨国企业的幌子大做宣传了。”刘先生最后总结说。

    移花接木说产地

    但是,洋品牌碰到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难题是产地。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的贴牌加工产品一般只标明中国制造,不必标明生产者的厂名和厂址。但在国内市场,一般要求打上产品的原产地。

    按相关法律规范,产地一定要标在商品很明显的地方。为了避开这些障碍,他们把英文的美国、丹麦等国名放在前面,写得大大的,把“中国制造”写得小小的,放在后面。出问题了,他就说,这上面有原产地,你自己没注意。还有的厂家在出厂前贴上中国产地不干胶纸,到零售商手上后就把不干胶纸撕掉,贴上所谓的进口产地。这些在国外既无生产基地,也无销售行为的假洋品牌,在国内却能以“洋货”的身份堂而皇之地进行高价销售,转眼间获得暴利。

    当然,如果需要,还可以把产品装到船上运到国外去,通过在外国注册的公司的操作,运回来就是“真正”的洋货了,产地、型号、质检什么的一应俱全,不相信是洋货都困难。如果手段再高明些,甚至可以把货物拉到公海转一圈,旅途中一天之内就可以把洋品牌“孵化”出来。

    “这些专门为中国市场需要而在国外注册,在国内生产的假洋品牌,会对消费者产生巨大的伤害。”国际品牌联盟(IBF)中国区首席品牌官梁中国说。北京华炫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尧认为,假洋品牌大都是虚构的,产品则是OEM(贴牌)的,或者根本就是“山寨”小厂生产的,品质很难有保证;即使质量可靠,但商家为了营造假洋品牌而虚构权威认证、名人例证、概念技术等也是对消费者的欺骗。(记者 侯志鸿)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