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商标之争凸现中国品牌国际化风险

〖2005-10-8 8:28: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小鸟
 
     商标遭抢注 海信无奈应诉 

    “HiSense”是海信集团1991年创立的,1993年在中国注册,1999年1月5日,被中国国家工商总局正式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6天后,博西在德国申请注册同样的商标,2月25日获得注册。博西在德国获得“HiSense”注册后,又于当年申请了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和欧共体商标注册,并且要求了优先权。 

    博西的一系列抢注行动,使海信在欧洲的商标注册全面受阻。最先是在法国,后来是在保加利亚、西班牙等国。而在1999年以前,海信的国外市场大都分布在亚非美澳洲以及东欧等地,商标注册工作也先于产品出口工作。截止到1999年1月,海信的“HiSense”商标已经在40个国家和地区注册。 

    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说,以前也有极少数公司或个人抢注过海信的“HiSense”商标,但基本上都通过与注册人协商或商标异议程序得到了妥善解决。然而,解决这次商标纠纷却没这么容易。 

    海信与博西谈判索回商标时,对方开出的“转让”价格是4000万欧元(合4亿多元人民币),但这个价格令海信无法接受。 

    无奈之下,2004年9月8日,海信在北极发布了其对欧盟启用的新商标“Hsense”成为海信对抢注事件的首度回应。然而,博西依然认为,“Hsense”与“HiSense”类似,海信仍然侵犯了它的权利。 

    协商未果,双方各自进入法律程序。2004年10月,博西在德国法院起诉海信侵犯自己的商标。2004年11月底,海信也对外宣告已启用法律程序,起诉到德国商标局。 

    忽视全球商标战略 博世抢先注册 

    海信和一些法律专家都认为,博西在德国注册“HiSense”商标,是恶意抢注。 

    在和解声明发布之前,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也曾说:“博西的抢注行为,完全是恶意的。”他认为,博西在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在欧洲抢注中国的驰名商标,是为了阻止中国的竞争对手进入欧洲及其他相关区域。过高的转让费充分表明博西是在故意通过商标抢注设置贸易壁垒。 

    北京众一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庆民也认为,博西抢注行为“明显存在恶意的目的”。其一,博西并不拥有“HiSense”商标注册的在先权利,依据巴黎公约,事先中国商标局已经认定了这一驰名商标,并且其所有权为海信所有;其二,西门子和博西都拥有中国分公司,有频繁接触海信商标的机会;其三,申请商标的目的是提供商品和服务或者保护商标,而博西在注册了商标之后,并没有推出相关产品。 

    尽管博西的抢注用意众所周知,然而,客观上却是因为中国企业缺乏全球商标战略,才给了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这一教训是深刻的。 

    德国慕尼黑一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欧洲商标和德国专利代理人保罗·图切纳博士说,对于“HiSense”在中国成为驰名商标6天后博西就在德国注册的事实,人们可能有很多推测。但没有相应的证据,推测是没有用的。问题的关键是除了中国之外,海信在其他国家有没有推销过自己的驰名品牌“HiSense”。如果海信能够出示证据证明博西应当知道自己高知名度商标的存在,取得这个商标就是用来阻碍海信在德国或其他国家的发展,那么德国的法院才可能认定博西注册“HiSense”是恶意的。 

    到底是谁给6年的纠纷划上句号 

    2005年2月24日,这是一个充满巧合的日子。 

    正当北京的专家学者对中国企业进入欧盟遭受的壁垒而大鸣不平,媒体报道铺天盖地的时候,新任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彼得·曼德尔开始了他的第一次中国之旅,这种巧合似乎为海信和博西双方迅速的和谈埋下了伏笔。 

    3月9日,中国家电网率先公布了海信与博西握手言和的消息,从声明的内容看,双方早在3月6日就已经签署了相关协议;从声明的方式看,除了“声明”简明扼要的几句官方语言外,人们无法了解更多来自官方的信息。 

    这个可喜的结果来的突然,到底是谁推动了事情的解决。 

    海信有关负责人坦言:政府和媒体在其中的力量自然不言而喻,商务部的斡旋,欧盟驻华机构的介入,还有声势浩大的“中国商标海外维权研讨会”唤起了中国消费者对海信的巨大同情,这些都可以构成博西考虑放弃的重要原因。 

    然而有关人士认为,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最终让博西出于对自身长远利益的考虑而作出了让步的还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尤其是其股东西门子,它进入中国已经长达100年,与中国政府的友谊根深蒂固,中国业务也颇具规模,如果打官司,最终不论是赢是输,都可能无法洗掉此事给西门子带来的复面影响。对于像西门子这样的公司,品牌上的伤害是致命的。 

    即使西门子公关发言人一再宣称“我们和博西没有任何关联”,但这些并不能削减国人已经被点燃的对民族品牌的关注热情。前车之鉴就有飞利浦。自从在欧盟对中国节能灯及彩电反倾销案中扮演不光彩角色后,飞利浦一直在努力修复其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西门子显然不能再袖手旁观了。 

    再看博西自身,尽管其早在1994年就已经进入中国,但他们的产品线主要集中在冰箱、洗衣机及小家电等白电领域,并不涉及彩电等黑电领域,与海信合作自是利好多多,博西方面也意识此事如不尽快偃旗息鼓,博世家电宣布从今年开始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计划可能会成为泡影,因此双方和解而可能与海信达成的合作,必然也在博西的计划之中。 

    海信有没有“大掏腰包”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作客新华网
 
    和解声明发布之后,记者再次约访海信有关负责人时,均被海信婉言拒绝。正如双方对外解释的那样,海信严格地根据约定公布了相关说明,并对媒体完全封口,主要口径均以博西方面接受采访为准。但又和所有人预见的一样,媒体的猜测最终使这场声明变得迷雾重重。在价格猜想上,“4000万”、“六位数”、“50万欧元”、“50欧元”甚至“免费转让”等多个版本相继出现,且所有数据均表明“是最为可靠的消息来源”。 

    据了解,“4000万欧元”是海信此前公布的博西向海信方面索要的价格,这也是双方多年来旷日持久谈判的焦点。一位知情人士说,双方和谈其实一直在继续,整个事件的始末,双方都在以和谈的态度对待彼此,唯一不能令和谈继续下去的只有“转让价格”这一敏感因素,也正是4000万欧元的开价激怒了海信。 

    而50万欧元的说法,有媒体报道,源于海信的代理律师张保国之口。后来,网上更有消息指出具体数额是50万欧元。但对此海信和博西都予以否认。海信甚至肯定的说,它的律师是双方联合声明当天才被告知此消息的,也从未参与双方后来就“商标转让”进行的谈判,因此,这一说法并不可信。 

    还有一种说法即:商标转让最终以不超过50欧元的象征性价格终结,并称这一说法来自海信集团总裁助理,但海信方面调查结果是这位消息发布者根本未接受过任何媒体采访,这一说法纯属“子虚乌有”。 

    比较上面种种版本,3月10日,某主流网站刊出了博西新闻发言人林彬的说法:商标是免费转让给海信的,但后来林彬也否认了曾经如此表态。对于“免费”一说,海信因为双方有约定,不能透露细节。于是,“免费”一说成为这次和谈中,最让海信和博西双方不予否认和不加评论的“价格说法”。 

    碰巧的是,日前,在海信集团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记者又从海信某领导口中再次证实了“免费转让”的说法,只不过为“免费”附加了一些条件:声明发出后,海信商标只是借用,以一年为期限,之后才可正式拿回商标,期间和解双方不能再炒作此事,否则以违约处理,依此看来此说法十之八九是真实的。 

  商标恶意抢注成新的知识壁垒 

    海信与博世的商标之争,只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众多案例中的一例。商标恶意抢注已成为目前世界市场商战中的一个新趋势。 

    据了解,截止目前,广东佛山照明公司的“FSL”商标、上海德士公司“ECOLUX”商标、上海奥利玮公司“ORION”商标、中轻青岛分公司“RUBY”商标、广州穗之星公司“GERLITE”商标等均已分别遭到西门子欧司朗公司的抢注。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至少有15%的企业商标在境外被抢注。 

    中华商标协会认为,海信等7家中国企业商标被西门子抢注的事实背后,实际上是个别跨国公司采取反倾销、特保措施以及知识产权等手段,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以至削弱中国民族企业发展壮大的表现。 

    中国企业的商标一旦被境外对手抢注,将陷入两难境地:想要回本来属于自己的商标,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果夺不回商标,已经打入国际市场的产品就面临被控侵权或退出的命运;或者改换新商标,从零开始,重新进入国际市场。无论哪一种选择,其难度都可想而知,其代价令人心痛。 

    山东经济学院经济系教授董长瑞说,由于博西的抢注,海信进军欧盟市场的步伐被延缓,这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目前,国外竞争对手为阻止中国企业进军本国及相关区域市场,除了运用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手段外,进行商标抢注也成为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企业要实现经济国际化,一定要有完整的知识产权战略,补上品牌国际化营销这一课。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