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小灶”热闹 “吃食堂”冷清

〖2005-8-30 8:35: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小成
 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目前,与各家企业为各自品牌“奋战不已”相比,温州市集体商标却落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三年前,温州市出现的首批集体商标鹿城眼镜“lucoa雷凯”和永嘉教玩具英文和图形,曾引起广泛关注;三年后,首批集体商标或被打入“冷宫”或被束之高阁,集体商标遭受冷遇。

    花钱赔本赚吆喝

    温州中小企业众多,在企业的创品牌活动中,有实力的企业能“分灶吃饭”自创品牌,而大部分小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的限制无法自创品牌。于是,为让众多中小企业能在创品牌上走出一条捷径,温州市行业协会纷纷酝酿申请集体商标,让这些企业在“集体食堂”中分一杯羹。

    早在2000年,鹿城区眼镜协会就着手申请集体商标。2002年底,经国家商标总局核准,鹿城区眼镜协会的“lucoa雷凯”成为温州市首批集体商标。

    注册成功后,行业协会认为集体商标有利于树立行业统一整体形象,帮助众多中小企业回避单打独斗的状况。为让“lucoa雷凯”尽快走红,鹿城眼镜协会还花费十几万元,在北京、香港、米兰等地的眼镜展上广作宣传。然而,协会的热脸却迎来了企业的冷淡,尽管前期是免费使用的,“lucoa雷凯”从注册成功至今,还没有一家企业在自己的产品上使用过。

    无人推广遇尴尬

    遭遇这种意外尴尬的不止是鹿城眼镜协会,永嘉教玩具以及温州市服装商会“瓯派”等集体商标境遇相同。行业协会培育集体商标这个大树,让中小企业能在“大树底下乘凉”,这个美好的愿望为什么会在现实中夭折?

    鹿城区眼镜协会秘书长姜俊丞告诉记者,如果把集体商标比喻成需要培育的树木,那么种树容易浇水难。由协会牵头注册集体商标并不难,但集体商标培育成品牌必须投入大量的宣传费用,以进行集体商标的推广。这些钱谁出,如何分摊是个大难题。大企业大多有自己的品牌,根本不需要集体商标,而那些需要集体商标的小企业由于没有资金,也不太愿意出钱。

    使用起来不踏实 

    “如果企业真的很需要集体商标,而且也乐意使用集体商标,其实钱不应该成为大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大多数企业认为集体的终归是集体的,不如培育自己的品牌心里踏实。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温州市不少有能力的企业多多少少创出了自己的品牌,那些无牌企业基本上做为人贴牌加工的生意。而集体商标由于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还不高,未来前途也难以预知,中小企业基于现实考虑,对集体品牌是不愿意“依傍”的。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因素的存在,集体商标的创牌之路才显得步履维艰。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