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文化名牌的宣传
〖2003-5-29 16:07: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xwbj#
#xwtp#
人们尤其是上年纪的人都晓得“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这则口碑式民谚,它昭示了昔日王麻子剪刀的兴旺与得意。然而,不幸的是,近闻北京王麻子剪刀厂最近已向法院申请破产,截至2002年5月31日,其资产负债率为216.6%。
据考,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始创于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当初为创牌子,掌柜的(相当于总经理)亲自下去选货,形成了独特的质量检测体系——“三看”、“两试”,质量差的不出柜,超过一年损坏而要求退换的照样受理,并当时就使用了一个“王麻子”字样的纸袋,相当于现代时髦的购物袋。所以,它鼎盛时每月生产7万把,市场全国占有率在50%以上。然而,迄今为何出现这种全年还不到10万把、销量锐减的颓局呢?原因既复杂又简单,主要是品牌保护上受到很多侵害。一剪成名,众剪都鬼头鬼脑地凑来“沾光”。什么“真王麻子”啦,什么“老王麻子”啦,还有什么“旺麻子”啦,加上“汪麻子”啦,像雨后的野蘑菇一样在四处偷偷滋长出来,仅北京就有上百家店铺,再就是,在品牌的继承与弘扬上,王麻子厂的领导也缺乏现代意识。2002年4月4日,北京市工商局公布重新认定的173件北京市著名商标中,“王麻子”竟不在其中,在得知“王麻子”因没有申报而未能入选时,北京王麻子剪刀厂厂长竟非常惊愕地说:“什么时候申报的,我怎么一点也不知道……”整个儿的一头雾水。
文化名牌产品是区域乃至中华民族的瑰宝,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因为,它不同于一般产品,名牌之所以谓名牌,是由于它不仅质量地道,而且内涵较高的优秀历史与文化积淀,附加值大。培育一个叫得响的文化名牌,有时需付出几代人甚至数十代人的智慧与心血,诸如北京的“全聚德”烤鸭店,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唐山的“驴皮影儿”……等等,它们甚至已演化成为当地的风土文化的一种象征,一种经典式的文本符号,其意义与价值早就超出物质意义了。
当今,弘扬先进文化呼声大倡——对文化名牌产品进行“抢救式”宣传,也应算其中的一个内容。保护与传承文化名牌,是我们的重大社会责任。正如“名楼”要修缮才能避免色彩剥落一样,名牌也需要进行保护宣传才能色泽常新。这就需要我们的报刊、广播、电视经常要研究如何改进宣传艺术,找准优秀历史文化的标的,多腾出些篇幅版面与节目时间、镜头,让这些祖国文化瑰宝大放异彩。其实,何止王麻子剪刀,文化产品领域的宣传在现实生活中确有许多“错位”现象——难道不是吗?!时下,一些假里假气的人造景观被吹嘘得宛如仙境,而不少真的有文物价值的名胜置于荒山僻野无人问津;一些伪劣文化产品被拔高为“精品”,而有的确有创新的佳篇力作却无人嘉奖与评价;一些演技平庸轻飘飘的艺人被捧为这个星、那个“王”,而许多功底深厚、演技超群的实力派演员却不能闪亮登场……这些文化宣传的怪现象,是与建设先进文化、构建精神文明的要求相悖的。
美国“可口可乐”大王曾讲过一段话,大意是说,即使可口可乐一夜间倒闭,但凭它在民间的崇高声誉这一笔无形资产,不过半年,仍可创出一个相当规模与产值的新的“可口可乐集团”。破产的王麻子厂恐怕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下功夫对它进行科学的资产重组,加大抢救性宣传力度,这个数百年的名牌也有可能凤凰涅槃重新崛起的。
摘自:《光明日报》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