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环本田之争的背后
〖2005-7-25 13:37: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小成
当汽车产业在我国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后,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案子也相继出现。这类案子的特征之一就是产生纠纷的一方是在国际车坛颇具声望的洋品牌,而另一方则是在国内车坛资历不深的本土品牌。那么,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在政策和法律的双重约束下,究竟应该如何用对"他山石",走好"自主路"呢?这显然是值得业界关注的一个话题。
双环本田诉讼将出结果
本报记者近日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持续了近两年之久的双环本田外观设计诉讼案,已经接近尾声,到了就要见分晓的日子。
早在2003年11月13日,本田公司就以双环来宝SR-V侵犯本田CR-V的整体和前后保险杠的外观设计专利权为由,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石家庄双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其经销商北京旭阳恒兴经贸有限公司提出诉讼;而在此前的2003年10月15日,双环公司对本田提起了确认诉讼,即通过诉讼请求法院判断双环公司没有侵犯本田的外观设计专利权。
2004年7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将上述两个诉讼合并,决定CR-V的整体外观设计专利侵权案件的管辖权在河北省法院,前后保险杠的外观设计专利侵权案件的管辖权在北京市法院。然而两个案件却迟迟没有开庭,按照原来的说法,整体外观的侵权案将于今年7月开庭。
《经济参考报》记者就庭审的问题电话采访审理整体外观侵权案的河北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中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此案还在审理当中,按照规定目前法院不能对外透露消息,要记者耐心地等庭审宣判。当然,诉讼双方也同样在等待结果。
本田公司相关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会对顾客及中国的汽车产业带来影响。抄袭别人的产品首先会给顾客带来混乱,同时也会破坏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不利于汽车产业的健全发展。本田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市场上,一部分经销商将双环来宝SR-V车头的标识改换成本田的标识,也有CR-V的顾客在维修时咨询我们可否使用SR-V的零部件。可见,双环公司的这种行为已经给市场带来了混乱。
本田公司还表示,从另一方面来说,企业的开发成果得不到保护,长此以往,大家都不用开发,只要抄袭别人的产品就可以了,这会严重影响企业对产品研发进行投资的积极性,进而会影响到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这也和国家倡导的自主开发背道而驰。本田公司强调,本田将依据国家法律,采取包括诉讼在内的合法手段,坚决应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而石家庄双环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泽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双环来宝S-RV跟本田CR-V外观设计虽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前者完全是在吸收国际公开技术基础上自主设计的车型。近期的开庭审理,将给双环来宝S-RV外观设计是否侵权一个说法和裁定。"谁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真正守法,谁真正地理解运用了知识产权法,谁最后就会获胜。"何泽国说。
据本报记者了解,双环公司还曾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本田CR-V外观设计专利权无效的请求,该专利是本田公司2002年获得的。对此,今年3月份,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正式确认本田CR-V后保险杠的外观设计专利权有效,关于整体和前保险杠的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有效确认事宜,目前正在审理过程中。
法律界人士认为,根据以往类似案件的审判结果来看,本田的胜率不大,但这并不代表着双方争议的结束,败诉方往往会选择上诉的方式延续诉讼。而由于可能受到管辖地等一些因素的影响,相同案件在一审、二审、终审中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也并不罕见。因此案件中可能会出现反复的情况,最终结果很难预料。
借鉴和抄袭之争
2002年,长城汽车首推8万元SUV,经济型SUV概念一夜走红。而后随着2003年的车市"井喷",我国经济型SUV产销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2003年SUV整个行业销售了13.08万辆,同比激增186%,增长速度居整个汽车行业之首,远远高于轿车行业。
市场形势陡然看好,生产SUV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不少企业迅速推出了自己的经济型SUV。据了解,这其中不少是原来生产皮卡的企业,这些企业一般都是在原有的皮卡底盘上加上外购或自产的车身。由于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门槛,不少有志跻身汽车行业的企业将SUV当作入市敲门石也不难理解。
目前,我国在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和发明三种专利类别中,实用新型和发明主要是针对汽车技术,判定标准是数据指标、代码、软件等,这些指标一般都有精确的界定,如果发生侵权行为也往往一目了然。但外观设计却没有严格统一的判定标准,这在双环本田诉讼中就可以见到。
本田方认为,任何人看到两者的图片,都不否认双环来宝SR-V和本田CR-V的相似性。不管是整车造型、前脸后背、前后保险杆都极为相似。因此来宝不是模仿借鉴,是纯属抄袭;而双环方则认为,不能说有点像就是侵权,同类车型外观设计肯定有一些相同的物质,比如对流线造型、肌肉雕塑感、硬朗钻石切割效果的追求等等,肯定有一定共性。但来宝有着自己的图纸和模具,许多设计参数也与本田CR-V不同,不能说是侵权。从以往类似案件的审理中看,即使是外观设计中最主要??认可的结果。
如在当时的丰田公司诉吉利汽车商标侵权案中,丰田公司的消费者认知度证据,是北京一家市场调查公司作的《商标相似性研究报告》,报告称有66.6%的消费者在看到美日汽车的商标时,就会联想到丰田品牌。但吉利公司举证的《汽车品牌认知度研究报告》却显示,在向被访者出示丰田汽车的照片后,81.4%的人认出该车是丰田品牌。双方的证据均缺乏权威认证。也正如此,国内企业推出与国外品牌产品外形"颇为相似"的SUV,热销于市场后,再与外资巨头相约法庭,这便成为国内SUV市场上出现的一幕。
除了与双环的诉讼外,2004年10月末,本田还联合东风本田一起以新凯靓星侵犯CR-V外观设计专利权为由,将河北新凯汽车公司诉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与以往独自起诉不同,这次本田将合资企业东风本田也拉进了同一个阵营之中,有市场人士认为,此举是为了防止法院偏袒国内企业的"平衡之术"。
另据了解,近期国内两家厂商生产的SUV,分别与丰田2002年款的3400和RAV4非常相似,并且经销商也以此作为卖点向顾客介绍,而丰田公司对此的表示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丰田也难以顾及,只要没有影响到丰田车系的销量就可以了。"
国产SUV发展的诟病
虽然双环本田案诉讼双方各执一词,但需要正视的是,国产SUV产品普遍缺乏自主研发设计的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有SUV生产企业三四十家之多,产销排名前八位的厂家的产销量可以占到SUV总销量的80%以上,而其余的大部分SUV生产企业年产销量仅为几千辆,好的勉强过万辆,而其中多数所谓生产经济型SUV厂家的产品又集中在两三款车型上,产量只有几千辆甚至几百辆,这些企业只充当组装厂的任务,购进车身和零部件,然后再进行组装和销售,根本不具备自主研发力量。而某些零部件配套企业,则是这些SUV生产企业赖已生存的源头。前不久,曾有媒体曝出国内一家SUV车身生产企业,同时向全国二三十家SUV生产企业提供车身,所以不少经济型SUV虽然品牌不同,但外形却完全一样。不仅如此,一种源于三菱技术的发动机也被各SUV厂家普遍采用。
业内专家认为,简单拷贝外形,不失为企业短期抢夺市场,发展自身的捷径,但这样的表面模仿不可长期进行,甚至形成"模仿依赖症"。因为简单的外形模仿,会随着消费者认识的提高而失去对市场的吸引力,而且还会在反复的知识产权诉讼中丧失企业和品牌的信誉。汽车产业发展的根本在于技术的不断更新,缺少自身技术含量的产品显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仅依靠模仿和价格战来争取消费者,这些企业遇到困难只是时间问题。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而SUV累计产销8.12万辆和8.27万辆,同比下降12.72%和5.76%,在各细分车型普遍增长的形势下格外引人注意。预计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涨,SUV使用成本也在增加,该细分市场萎缩已成为趋势。面对僧多粥少的竞争态势,今年4月,经营不善的奥克斯在雄心勃勃进入汽车业还不到一年就宣布退出,一时间一些中小型SUV生产厂家人人自危,纷纷盘算着今后的出路。
"只生产SUV的厂家如果不进行产品战略调整,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特别是低档SUV生产厂家。"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饶达这样说到。看来,走简单模仿道路的国产SUV已到了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