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铸就红豆名牌

〖2005-6-16 8:20: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xwbj#
 #xwtp#厂长经理日报消息:


    红豆集团位于美丽的太湖之滨,是江苏省重点企业集团,国务院120家深化改革试点企业之一,商标“红豆”于1997年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涉足服装、化工、机械、地产、生态农业5个领域,拥有10大子公司(包括一家上市公司、85个三级企业),2004年产销78.08亿元,利税6.89亿元,同比增长29%和26%,2005年,预计产销将达到105亿元。

  从1983年的一个濒临倒闭的乡镇小厂发展成为今天全国著名企业集团,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红豆创造了无数令世人瞩目、同行侧目的奇迹。

  研究红豆20多年的发展史,既是一部苏南乡镇民营企业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开拓史,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在改革的大潮中善于捕捉机遇、抓住机遇不断裂变式壮大的发展史,更是具有现代思维、目光睿智、智力超前的中国企业家矢志于建设民族名牌的奋斗史。而在红豆的发展历程中,创新始终贯穿着红豆发展的全过程,可以说,一部红豆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20多年来,为了创出名牌,锐意开拓的红豆人在品牌文化、管理机制、科学技术、用人机制、市场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使红豆一直迸发着昂然向上的生机和活力。

  
    品牌文化创新

  1983年,只有40岁的港下镇荡上村党支部副书记周耀庭调任港下针织制衣厂厂长,当时,该厂产品积压、濒临倒闭。如何打开销路?周耀庭认为必须创出品牌,同时产品还必须有一个叫得响的名字。周耀庭一直苦思冥想着。有一天,他忽然想到离自己家不远处有一株千年红豆古树,《相思》诗流传了1000多年,何不取产品名称为“红豆”,此物最相思呀!

  一个品牌就这样诞生了。周耀庭视“红豆”商标如自己的性命,如今已在34大类商品和8大类服务性商标上注册,地域涉及54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4月,红豆商标被国家工商管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红豆产品早已红遍大江南北,成为老百姓喜爱的名牌,红豆重视品牌文化也得到业界一致公认。周耀庭有句名言:“名牌的一半是文化”,他认为服装是文化产业,时尚产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着装不仅注重服装质量,更注重服装品牌及该品牌所蕴涵的文化。红豆一直在这方面不断进行着探索,并不断以实际行动来提升着企业文化内涵。周耀庭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文化也潮水般涌进国门,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洋节空前火爆,年轻人尤其热衷。为什么中国放着“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这个“中国情人节”不过,而热衷于追捧西方的情人节?如果把红豆的相思含义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优美意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倡导过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岂不更有意义?而且它还可以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提升品牌的文化含量。

  于是从2001年开始,周耀庭开始高举七夕“红豆·相思节”大旗,通过诗歌笔会、晚会、情歌大赛、爱情故事大赛等形式,来倡导全世界华人关注红豆相思节(中国情人节),此举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目前,红豆相思节已经举办了4次,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今年人代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周耀庭还向人代会提交了《关于让牛郎织女走进北京奥运开幕式的议案》,旨在让全世界过一个中国情人节,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此议案不仅受到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还引起了与会代表和大会的高度重视。

  
    管理机制创新

  1992年6月16日,江苏红豆集团公司诞生。这也是江苏省第一家省级乡镇企业集团,下设8个子公司,60多家三级企业。

  红豆大了,作为企业当家人的周耀庭有什么想法?在红豆的发展初期,规模很小,上世纪80年代上半期的乡镇企业中,十分流行“船小好调头”这一论点,从计划经济夹缝中生长出来的乡镇企业,规模小,便于转产寻找新市场。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社会上又有人认为,船大抗风浪。而“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弊端”。大与小怎样才能取长补短地有机结合?经过周耀庭的大胆探索,一种接近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方法出台了,这就是红豆集团出奇制胜的法宝——四制联动。第一就是母子公司制,形成了母公司负责战略决策,子公司负责战役指导,三级企业带兵打仗的良性格局。这样就把大的规模与小的灵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二企业与企业之间全部实行内部市场制,各企业之间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彻底砸烂了“大锅饭”,使红豆员工深深地认识到,走出车间就是国内市场,走出厂门就是国际市场。第三就是内部股份制。红豆于1993年底实行了内部股份合作制,对员工实行入股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股权平等的原则。绝大多数员工都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充分激发了员工积极性,也培养了员工的风险意识,使劳动者变成了投资者,解决了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四就是活成本死比例效益承包制。从1994年起,红豆集团便将企业成本分为“死”、“活”两块,死成本包括原料、动力、税金的部分,下属企业所用活成本按一定的死比例上交,余下的由经营者支配,从而增强了企业管理的透明度和自律机制。

  随后,红豆又在全国乡镇企业中率先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且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两权分离、三权制衡”的管理模式。两权分离就是实行董事会的所有权与总经理的经营权彻底分离,保证总经理独立行使经营管理权;三权制衡就是董事会的所有权、总经理的经营权、监事会的监督权三者相互制约和监督。

  
    科学技术创新

  红豆认为,小作坊是产生不了现代企业的,名牌的一半是技术。

  从1984年到1994年,红豆先后4次大规模引进先进设备,加速企业快速发展,使企业于1991年率先跨进亿元乡镇企业行列,1992年6月组建了江苏省第一家省级乡镇企业集团,1993年成功开发出衬衫、西服、羊毛衫、领带、时装等高档系列,并一举跃上了“中国十大名牌服装”榜。到1997年,红豆又投资400万美元从德国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智能控制衬衫制作设备和西服制作设备,大大提高了科技水平;2001年,红豆借股票上市的东风,投资8000多万元,建起了亚洲最大的西服、衬衫生产车间;2003年6月、12月,红豆先后进入房地产业、生态农业领域,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到目前为止,红豆打造4.8平方公里的布局合理、规划科学的现代化工业城已具规模,工业城内大部分项目已竣工投产,为红豆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拥有和保护越来越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成为红豆的鲜明标志。在红豆集团,平均每3天就诞生一项专利。在专利背后,是红豆人构筑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应用等环环紧扣的创新链,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技术成果奖励办法等配套保障。红豆的拳头产品红豆T恤,近几年已申请了几十项专利,休闲品牌依迪菲去年至今已获27项专利,销量大幅攀升。2004年初,红豆被列为国家专利试点企业,前10个月已申报专利110项。所有这些专利,全部实现了产业化,近两年专利产品销售额近20亿元。

  
    用人机制创新

  周耀庭认为,在乡镇企业中,农民意识突出地体现在用人原则上。许多企业在创业阶段往往是靠父老乡亲的同心协力,建立起乡土味浓厚的“感情经济”。这种“感情经济”对于乡镇企业在艰苦的环境中站稳脚跟是起了作用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用人方面固守的“一方水土用一方人”、“打仗还靠父子兵”、“肥水不流外人田”等农民意识,就成了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乡镇企业要发展,就非打破“感情经济”的“田螺壳”。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红豆厂就明确提出,企业只有在用人上突破区域的局限,才能解除宗族和血缘关系的绳索,避免“近亲繁育”带来的智力和能力的退化。

  但是,那时乡镇企业没有大学生分配计划,大学毕业生也不愿到乡镇企业工作。怎样把他们吸引过来?周耀庭决心打破“上大学就跳出农门捧铁饭碗”的观念,让毕业于深圳大学经管系、刚分配到河海大学当教师的儿子周海江回到乡镇企业来。

  周海江冲破重重阻力,在1988年春天回到了家乡。他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深入研究国内市场,而且多次到国外考察,潜心钻研日本针织行业的管理经验,在日本创立了红豆株式会社,打开了红豆针织服装的国际市场。他的成功和成才,受到了大学生们的瞩目,一批又一批大学毕业生被吸引过来了。

  从1988年到1991年,红豆共引进大学毕业生300多名,科技兴厂变成了现实。4年间,红豆厂的销售收入从1000万元上升到1亿元,整整增长了10倍。

  从此“一方水土用八方人才”,成了红豆人坚定不移的用人准则。

  1993年,他们高薪聘请台湾衬衫专家萧文烽担任衬衫厂的负责人。1995年,又聘请日本专家加藤担任红豆西服厂技术部经理。

  1996年,红豆又以百万年薪聘请加拿大籍华人陈忠担任集团公司总经理,同时在应聘者中录用17名中高级职员,此举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的反响。有记者坦率地向周耀庭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次招聘,你为什么把你的儿子周海江放在一边?”周耀庭胸有成竹地说:“我们红豆集团,要创造世界知名企业,还要创国际名牌,不打破血缘观念和裙带关系,不跳出感情经济的小天地,这个目标就无法实现。”

  1997年,红豆和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学院ESMOD联手办学,成立了红豆——ESMOD国际培训中心,把著名的服装学院搬到红豆,为企业培养了群体设计师。

  针对社会上误将厂长、经理当作“老板”,混淆了资产所有者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红豆集团公司董事会则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产权明晰的企业里,厂长、经理不是老板,而是高级职工,是高级打工者,是公仆。”

  为了让更多有能力的人走上领导岗位,红豆从相马赛马,到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制度选人”制度,还积极推选打工妹上大学,使企业呈现出了“才用八方、智纳百川”的生动局面。目前红豆拥有全国各地的大学生1000多名,并先后从海内外引进各类技术人才700多名。人才成为红豆进一步发展的源头活水。

  
    销售体制创新

  “红豆”是相思和爱的象征,在英文中被译为“爱的种子”。自“红豆”产品问世以来,便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情感魅力吸引着广大的消费者。1991年5月,全国针棉品交易会在南昌隆重举行。红豆力挫200多家包括国有大厂在内的同行,夺得宣传攻势、品种适销市场、成交额三个第一。此次定货额达2460万元,一下轰动了南昌城。自红豆在南昌交易会上一炮打响后,便一直在市场上独领风骚。1994年9月10日,全国针棉织品交易会在北京举行,红豆再次稳坐头把交椅,成交额突破1.5亿元,至此红豆蝉联全国针棉织品交易会八连冠,红豆已家喻户晓,红遍天下。著名作家琼瑶特地录王维的相思诗赠予红豆厂。现在,红豆已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1993年,当红豆成立日本红豆株式会社时,日本的进口商和针织行业为之震惊,日本《经济新闻报》以“中国乡企挺进东瀛,红豆撒遍日本关西”为题,对红豆作了专题评论。

  但是1997、1998年国有商场改制,造成了一些死账、呆账,使红豆蒙受了较大损失。公司经研究,果断决定,把红豆产品从大商场中撤出,走批发市场,并在全国率先提出“带款提货”,为配合“带款提货”的顺利实施,红豆还实行“三零工程”(零库存、零应收款、零不良品)。在成本管理上,红豆通过压供应价格、降供应成本,使产品的成本降低,并把它让利给销售商,这样大大提高了经销商的积极性,也使“带款提货”顺利实行。

  与此同时,红豆还采取生产与销售“两分工”措施,由经销商或销售人员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所在市场不同的流行趋势和销售价格下订单,生产企业从用料、用工、能耗方面精打细算,真正做到了新品“零库存”。

  随着商场改制的成功,大中商场又把红豆商品请回,这一撤一回大商场,使红豆不仅改变了以往的销售模式,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加,还因为带款提货的实行,加快了企业流动资金的回笼,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目前,红豆加快了商场和专卖店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提升了红豆品牌形象。

  目前,红豆以60.45亿元的销售额位列中国服装行业百强榜亚军。据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红豆成为系列化产品最全,全国市场综合覆盖率最高的服装企业,2003年,红豆被评为中国青年最喜爱的品牌之一。(红轩)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