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应大胆走向国际市场

〖2005-6-11 2:04: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xwbj#
 #xwtp#
    据欧洲有关部门最近的统计结果显示,在该区域市场销售的欧式插座,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产自中国宁波慈溪的“宏一”品牌。“宏一”已连续三年取代东欧厂商,成为该区域欧式插座产品最大生产商和最知名品牌。一个在国内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凭什么挤掉垄断该区域市场多年的竞争对手,成为驰名国际市场的品牌?近日,慈溪宏一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强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专访,介绍了他在国际市场创造中国品牌的一些经历。

    记者 江宜航

    日前,一美国客户与慈溪宏一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1000万美元美式插座的供货合同。“这批插座,打的都是我们‘宏一’品牌,使我们‘宏一’品牌提前一年进入美国市场。”沈国强自豪地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早在一年前,该客户就慕名来到宏一公司,要求“宏一”为其贴牌生产总价值为3亿美元的美式插座,但沈国强当即就拒绝了。沈认为,宏一公司可以发展得慢一些,但不可以再为他人做嫁衣裳。“宏一”要做就做自己的品牌。

    说到在国际市场打响自己的品牌,这位据说比较沉默,从来不主动请官员吃饭,在政府大小会议上也很少发言,被当地媒体称为“另类老板”的“欧式插座大王”,竟然变得十分健谈。

    为避三角债转行做外贸

    1989年,做了10多年内销的沈国强被三角债弄得焦头烂额,他所负责的村办小厂也因此几近倒闭。偶然的一个机会,他接触到了一笔外贸业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外贸出口之路,并一举拿下欧洲插座市场近40%的份额,成为名符其实的“欧式插座大王”。

    1994年,由于原先所做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沈国强转行做起了插座,并成立慈溪宏一电子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欧式插座。至1997年,宏一公司生产的欧式插座已经在欧洲市场拥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也具有一定的美誉度。于是,沈国强开始考虑打出自己的品牌。他怕生意做好了,商标给人家抢注了。1997年5月,他拿出13万元,在欧洲11国进行马德里国际注册,注册了“宏一”图案商标。

    在国际市场打响中国品牌

    1999年,为欧洲客商做了5年贴牌的沈国强开始在自己的产品上贴上自己的“宏一”商标。“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要打自己的牌子。不然,就永远只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回想当时打出自家品牌的初衷,沈笑言一半是被逼,一半大概是因为民族自尊心。

    当时,“宏一”在欧式插座生产方面,技术上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获得了欧洲13国的安全认证,各种认证证书近2000张。沈国强觉得,既然技术上已领先,凭什么还要按照他们的要求贴他们的牌子。这令他“想到这些心里就不舒服”。就这样,沈国强开始了他在国际市场上创造中国品牌之路。

    虽然心里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但刚开始时,沈国强也没敢要求全部打上自家品牌,而是有选择地说服一部分客户,让他们试着销售“宏一”品牌产品,并在价格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给予要求贴牌生产的客户,价格在原来的基础上上涨一些。这样,一些客户出于利益方面的考虑,逐步加大“宏一”品牌产品的销售力度,慢慢地就把“宏一”品牌在欧洲市场上打出来了。

    创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即使这样,“宏一”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01年,德国一企业监督局提出,“宏一”产品的温升指标超过他们制订的标准,要对宏一公司实施制裁。沈国强经过调查后据理力争,指出他们定的标准不科学,并提出如果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能达到他们制定的标准,而“宏一”做不到,宏一公司愿意接受处罚;而如果其他企业都达不到该标准,那就说明他们定的标准本身不科学。后来,此事不了了之,但通过这次交涉,“宏一”品牌在欧洲市场名声大噪。

    然而,就在沈国强的企业在欧洲市场声誉日隆,“宏一”品牌日渐响亮时,在他家门口突然冒出了四、五家同行,其中还有他曾经给予帮助的人,也办起了生产欧式插座的工厂,以各种手段同沈国强竞争。

    “慈溪人拷贝能力很强,只要市场上有什么产品畅销,三、五天后,慈溪人就能仿冒出来。”谈到同行间的这种恶性竞争,沈一脸的无奈。由于相互压价销售及互挖技术人才,至2004年,除宏一公司外,其他的几家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态。但既使处于这种状态,大家也都硬挺着,互不相让,这让沈国强心痛不已。“我们做的是外国人的生意,为什么要自己人打自己人,让老外得便宜呢?”于是,他通过政府出面协调,组织这些同行坐到一起,商讨共同发展事宜。如今,他们计划成立一个行业协会,并约定互相扶持,不挖人,不搞恶性竞争,并当场达成一致提价协议。“从那时到现在,我们提价最高达40%。”沈笑着告诉记者。

    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做企业

    8月13日和明年7月份实施的欧盟两项环保指令像拦路虎一样,欲将出口欧盟的中国机电企业挡在门外。对此,沈国强却早已成竹在胸。早在2002年,沈就从客户处得知欧盟正在制订两项环保指令,便设法弄来一份草案,将宏一产品与草案进行逐一对比,并将产品所需的数百种原材料拿到瑞典(当时国内没有检测设备),花了30多万元逐一检测。而后,他把检测出来的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供应商召集起来,向他们解释欧盟两项环保指令的重要性,希望供应商调整产品,生产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如今,宏一产品原材料供应商基本都能按要求供货,个别至今仍未调整的,宏一公司也在国内其他地方找到了供应商。目前,宏一部分产品已经按照欧盟两项指令的要求在生产。

    除了在生产上积极同国际市场的要求保持一致,在经营上,沈国强也主动将自己的企业同国际化接轨。当很多人还不清楚银行远期结售汇是什么业务时,沈国强已经意识到随着中国加入WTO,汇率自由浮动在所难免。“年前,我们根据市场预测,今年人民币可能升值,这对外贸出口企业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沈接着介绍,宏一对今年目标销售8000万美元中的5000万美元进行汇率锁定,平均锁定在8.10,一旦汇率浮动过低,以人民币升值5个点来算,可以为公司避免近2000万元人民币的损失。而即使汇率不波动,我们也只是少赚了400多万元,而若不进行汇率锁定,一旦汇率浮动过低,则对公司可能会是致命的打击。“关键是使企业保持稳步发展。”沈不无得意地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当时做远期结汇时,连银行里的人都说我多此一举,生意上的朋友也劝我,等(人民币)升值了再说。真要等到升值了,还怎么说,早就亏大了。”

    今年8000万美元的销售,5000万进行汇率锁定,另外的3000万美元,沈国强用来开展原材料的加工贸易。“赚美金用美金,不存在汇率浮动风险。”同时,他还涉足了套期保值。“在上海,我们有个办事处,有一个4人组成的班子专门负责做铜的期货。”今年,宏一公司对铜的需求是8000吨,公司与客户确定的铜价是29600元一吨,而宏一买进的是今年3月份的期铜,每吨的价格是26300元。这样,宏一公司在铜价里就赚了3300元一吨。“我们仅在于套期保值。所以,不会超过公司的需求量。”沈说,这实际上做到了三保险。去年,原材料上涨了35%,但是“宏一”公司的利润率反而比前年提高了19%。

    沈国强认为,“中国企业已到了同国际化接轨的最佳时期,做得好,可以在国际化分工中大有作为,但应该按规则办事。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宏一公司现在正是站在全球化的高度通盘考虑,争取使宏一早日走向国际化。”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