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女声”——品牌狂赚人气
〖2005-6-4 10:59: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xwbj#
#xwtp#
据说“超级女声”这一档栏目创意在诞生之初,曾遭到很多电视台的拒绝,认为无利可图、前途渺茫,最终却被以活力和魄力著称的“电视湘军”采纳,把它做成了现在这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黄金娱乐节目,亦令湖南卫视咸鱼翻生,再度成为业界领军者。
把“谁都能来爽一把”的“海选”收入荧屏的“2005超女大赛”,令看过的紧追不放、没看的耳熟能详,成了最热门、最具话题性的娱乐现象,制作方、赞助商、参与者都发了红了,被娱乐的人们也都笑了High了。去年第三名的获得者张含韵小MM的甜美形象铺天盖地,没出过唱片没演过影视剧的她却已成了最当红偶像,而本届广州赛区的总冠军周笔畅,尚未取得最后胜利,便已以新人王的无两姿态出现在了某华语流行音乐的颁奖礼上,也就是说,最后的胜利,与这档节目为她造就的超强人气相比,早已不再重要。
势将蔓延整个2005的“超女大赛”正在朝白热化的高潮挺进,各路声音也是纷繁杂沓、沸反盈天,但能说到点子上的少之又少,多是些大而无当的“伪理论”,那么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超女狂潮”?这狂潮,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超级女声 刻意迎合?
有几个所谓的学者专家在分析“超女”走红现象时说,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海选阶段的“审丑”,以及刻意营造的煽情场面——这话听上去似乎颇有道理,骨子里却是道貌岸然、自以为是、陈腐落后。
——如果“超女”没有这些所谓的“刻意迎合”,那它跟早已乏人问津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又有什么区别?
——那些虚情假意、古板呆滞、缺乏时代性的歌手,又有什么资格成为真正的偶像?
专家们所谓的“审丑”,其实是观众对电视放开自由度的惊喜,以及对追逐梦想的认同。自由与梦想,正是咱们国人最想追逐,却又最不敢追、最被压抑的东西。
试看身边人,有几个能“做自己”?又有多少人早已忘了最初的梦想?
成都赛区某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年轻时怎么就没有这样的比赛噻?!
正是“真实的梦想”,打动了观众。郑州大学传播学教师吕文凯认为,以前我们将媒体当作政治工具,这几年传媒科技、传播手段、节目形式的发展,使媒体的娱乐功能大大增强,而这种百姓原生态、纯娱乐性的节目,更能引发观众参与节目的热情,从而使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制作手段快速发展。
超级女声 浮躁功利?
又有人说,“超女大赛”助长了新一代青少年的浮躁心态,使她们以为只有当明星、走浮华之路才算成功,“审丑”阶段出现了那么多毫无天分却一心想当歌星的女孩子就是明证,这样的活动对她们而言,无异于误导,比赛的走红与热播,更将这种误导放大到了极点。
——这就叫抱残守缺、杞人忧天。
“当明星”永远是青春期男孩女孩们的梦,这跟有没有天资与实力无关。“明星”更像是替代梦想的符号,跟“科学家”、“作家”、“画家”、“宇航员”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后面这些梦,不像“明星”那般更亮丽、更具娱乐性、更有路可循。
只有空想没有实力的自然会被淘汰——前两年不是一直在提倡所谓的“挫折教育”吗?现在怎么又不提了?反过来,如果没有“超女大赛”这样的活动,像张含韵、周笔畅这样既有梦想,又兼具个性与魅力的新星又从何诞生?
她们的人生又怎堪被埋没?
评委之一、著名歌手顺子说,当歌星只是梦想的一个突出表现,年轻的女孩们,不论你们想做什么,就去做!别管别人怎么说!
超级女声 徒有其名?
“超女”的蹿红,也带来了这样的异议:那些胜出者真的会唱歌吗?她们真的是可造之材吗?甚至有人大放厥词,说“超级女声”在一味追求收视率的商业噱头之下其实徒有其名。
这又是停留在80年代的陈词滥调。别忘了,“超女”打造的是偶像,而不是像孙楠那样逢歌必吼的“金嗓子”。曾经的“电视歌手大奖赛”之类倒是评出了不少能引颈高歌的人才,可他们除了上上大大小小的晚会,唱唱跟流行音乐毫不沾边的垃圾歌曲外,再无成就、再无利益、再无拥趸。
不懂音乐,何谈歌手?
没有“粉丝”,何谈偶像?
而这一拨的“超女”,纵使被淘汰的某些,都在网络上赢取了热烈的如潮的追捧,只因她们在某方面确有“星气”,她们对音乐的坚持与演绎,尽管有很大成分的模仿,却也模仿得自有一套。张含韵、周笔畅、安又琪等已成功或成功在望的,一步步拥有了不可计数的“粉丝”,她们所代表的,是最具时代性的偶像气质——将自我个性挥洒到最大限度,扬长避短、张扬魅力。
某网友、周笔畅的“粉丝”在“超女专题”留言说:从没见过一个歌手,有笔笔(周笔畅的昵称)这么好的喉咙,弹性十足,可塑性实在太大了!真是个集实力与个性于一身的东方明星!透过尘世的眼光来看你,你永远是最棒的!
更有甚者:笔笔,如果这次你不是第一名的话,我一定不看超级女声了!
超级女声 问题1 有些评委太弱智
“超女”自开播之日起,所遭受到的最确指的质疑就是,某些评委言辞过于尖刻,有“刻意制造话题”之嫌,甚至对参赛“花朵”的心灵影响产生了负面作用。
但别忘了,“刻意之辞”必定来自“刻意之人”,只有对流行音乐并不精通乃至装模作样的家伙,才会故作姿态、出言伤人。唱将级的柯以敏和顺子,也会对选手提出一针见血的批评,但绝不令人反感,因为她们的建议既中肯,又有建设性,反而令人觉得个性十足、充满光彩。
相反,某些评委反反复复只会说几句“片儿汤话”,诸如“你今天穿的不大合适”之类,又或者无凭无据、不知所云。不见踪迹许多年的“前摇滚艺人”胡吗个就是其中典范,他不懂流行,却总“有话要说”,非把观众和选手们都给说晕了——这风格跟他早年赖以成名的“乱弹说唱”倒是挺像的,更靠近“行为艺术”,离真正的音乐,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
另一位DJ出身的评委王东,看似温文尔雅,听上去也说的靠谱,却突然把难能可贵的一张“直接通行证”发给了一个矫揉造作的“伪民族组合”, 不得不令人对其音乐素养深表质疑,如果多几个这样的评委,那最终的决赛就没法儿看了。
“问题1”告诉我们:要选超女,先选评委,评委也得由大众决定,让那些假冒伪劣的娱乐圈的混混们快滚蛋吧!
超级女声 问题2 造星工程怎继续
上届“超女”安又琪在夺冠后迅速推出了自己的专辑,据说卖的还不错,但也仅止于此,以主持人身份出现在本年度比赛现场的她,地位不一样了,但人气及表现却反不如前——这是多么怪异的现象,又何其悲哀?
既然要造星,为什么不造得彻彻底底?
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的娱乐产业太短视、太功利。安又琪的首张专辑制作得马马虎虎,估计唱片公司也就搏这么一下,赚一点是一点,赔了也赔不到哪儿去。
跟同为选秀出位却大红大紫的S.H.E、杨千女华等相比,安又琪的悲哀无疑是内地娱乐产业、流行文化的悲哀:我们有心造星,却无力为继,与更容易挖掘到的可造之材相比,我们更急需的,是最前端的造星者、制作者、包装者。
上届超女第三名的获得者张含韵的人气反而延续至今,持续走高,或许正是因为她没出唱片的缘故。不出,期待就一直在,稀里糊涂地出了,反会叫人大失所望、不再关注。
记者在采访超女签约公司天娱娱乐时获知,张含韵的首张专辑将于7月份推出,此前拒绝一切商业活动与宣传,听上去倒是有些决心,但最重要的,还是得看专辑成品的水准,和相应的宣传包装策略。
(来源:网易娱乐频道)
[本网新闻评论组评论:
“超级女声”的火爆无疑是湖南卫视的又一次成功策划。在我们和国内众媒体异口同声地叹服并眼红着的同时,值得侧目的是其匠心独到的创意和出位的炒作与渲染背后的品牌运作和品牌效应。这是人家挺胸凸肚、气吞万里、挥斥方遒、“一览众山小”的文化底蕴之所在。去年,白兔以“吃螃蟹”之举开抢注泉城媒体名牌栏目之先河,其实在达到轰动效应的同时也是一种对于冲击的尝试——向传统文化、固有观念和定势思维的挑战。品牌即效益,这是不争的事实。以教益他人为己任的媒体尚懵懂并浪掷着,何况众多宁肯“只知道低头拉车”的企业?作为业内人士,我们长太息以掩涕:路漫漫其修远兮……]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