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湖北抢注 安徽铜陵打响“铜都”保卫战

〖2005-6-2 23:48: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xwbj#
 #xwtp#中安网消息:

  
    2005年4月份,一则消息在被誉为“中国古铜都”的铜陵市引起了不小的震荡:湖北某市一次性在二十多大类的商品上申请使用“铜都”商标,范围涉及200多类商品,国家商标总局已经受理了该申请。据了解,这一行动是该市在“打造青铜故里”口号下由当地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展开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拿下中国“铜都”这块金字招牌。铜陵市政协宣传科的李应华认为,对方申请这一商标使用范围甚至还包括了会展业,一旦注册成功,其影响不止于对铜陵部分企业,甚至会影响到铜陵市已延续了十几年的“青铜文化博览会”的举办,对铜陵市数年来持之以恒的铜文化建设也有着极大的负面作用。 

    中国是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古代先民们留下了众多开采和冶铜的遗迹。记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除了安徽铜陵之外,江西、湖北、广东等地都发现过这类遗迹,它们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不朽的青铜之源。而这些地方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提法都不尽相同,如“千古铜都”、“青铜故里”、“南国铜都”等。铜陵地区矿冶历史悠久,3000年前的殷商时期这里就有了采矿活动,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此设置铜官(一说"秦置铜官”),此后铜陵是江南一带采铜领导机构所在地。历史上铜陵的矿冶规模宏大,据考古者调查测算,铜陵境内自先秦至唐宋历代遗留下来的铜炼渣就有1000万吨之多,如按1:15的铜和渣比例计算,大约有60万吨铜的产量。铜陵市铜文化研究会会长唐福昆认为,按照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来推算,铜陵冶铜业的地位大致可以等同于现在的鞍钢或宝钢的地位。记者就此采访了铜陵市政协委员、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张国茂,他认为,铜陵的铜都地位是历史形成的。铜陵的对铜开采冶炼自商周以来三千年而延续不绝,至今仍是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在世界的冶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从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方面来看,铜陵的铜文化底蕴也是最丰富的,目前全市发掘的古代矿冶遗址已近百处,散布于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仅集采矿、冶炼、铸造于一体,而且出土的青铜器的丰富性也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拟的,兵器、礼器、农具、乐器、日用品一应俱全;此外铜陵还是中国铜工业文学的诞生地,唐代大诗人李白两度巡游此地,留下了“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因而,1992年邹家华副总理为铜陵欣然题写了“中国古铜都铜陵”,从而使铜陵的铜都声誉广为人知。 

    铜陵市政协主席孟永范曾担任过新中国第一个采、选、炼铜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企业——铜陵有色金属公司董事长,是铜工业战线的老兵。他告诉记者,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个铜工业基地、第一支铜业板块股票都是在铜陵诞生的。铜陵市政协近年来围绕弘扬独具铜陵特色的铜文化,征集、编辑出版文史资料19辑,系统展示了古铜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些厚重的文化积淀是无法被复制的。铜陵的历史,就是中国治铜史的缩影,今天铜陵市铜的生产能力仍然走在全国前列,因而铜陵不仅古代是中国的铜都,今天依然是中国的铜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家商标局虽然已受理了“铜都”商标的注册申请,但根据我国的《商标法》规定,目前仍处于利害关系人可以提出异议主张权利期限之内,铜陵市有关部门正积极应对,收集相关材料以留住“铜都”这一品牌。(吴樾) 

     [相关新闻:见本网2005-1-10日《德兴申报“中国铜都”商标》、2005-3-25日《德兴成功注册“中国铜都”》等报道,或使用“行业信息”搜索功能,输入关键词——铜都]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