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二等奖研究成果 | 《商标恶意注册的民事责任研究报告》概要——商标恶意注册研究专题组

〖2025/11/5 8:22:10时〗 白兔商标专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信息来源:中华商标杂志  信息整理编辑:紫藤
 
        编者按

        2023年以来,中华商标协会充分发挥全国性和专业性平台的作用,组织会员单位、高校、研究机构中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开展商标法律前沿问题研究专题组工作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协会组织业内资深专家,对商标法律前沿问题研究专题组提交的2024年度的43份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严谨的评审。经过专家团队的深入分析与公正评议,最终评选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5篇。我刊第6期、第8期已刊发荣获一等奖的研究成果,现将荣获二等奖、三等奖的研究成果概要和全文陆续进行发布,供读者学习与参考。

        (一)研究主题

        该课题主要研究如何追究恶意注册者的民事法律责任。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目前,通过授权确权程序对商标恶意注册行为进行规制已有共识,但能否采取民事诉讼方式请求商标恶意注册行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实践中仍有争论。

为了探讨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如何追究恶意注册者的民事法律责任,该课题梳理了目前追究商标恶意注册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案例,对商标恶意注册行为的民事诉讼案由、请求以及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实践做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初步探讨了采取民事诉讼方式规制商标恶意注册行为的正当性,也梳理了相关的诉讼模式、抗辩内容、与行政程序的关联等问题。

        (三)主要内容与观点

        恶意注册行为有“仅有恶意注册行为”“恶意注册  +  行使商标禁用权的行为”“恶意注册  +行使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恶意注册  +  行使商标专用权及禁用权的行为”四种模式,目前主要是对第一种模式尚未有确定的结论。

        通过该研究可知,当前可通过以下案由追究恶意注册行为的民事责任:第一种是不正当竞争纠纷;第二种是恶意提起知识产权诉讼损害赔偿责任纠纷;第三种是一般的侵权责任纠纷;第四种是商标权权属纠纷。

        关于恶意注册行为,目前主要有如下三种责任承担方式:第一种是停止侵害,包括停止申请注册行为、撤回已申请商标、注销已注册商标、确认行为违法  /  无效、确认权利归属等;第二种是赔偿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情节严重的还可能会作为惩戒的考量因素;第三种是消除影响。

        在诉讼时机和程序的选择方面,当恶意注册者凭借所获商标对在先权利人发起侵权诉讼时,在先权利人既可以通过反诉来解决,也可以选择另诉的途径;且民事诉讼独立于商标无效宣告程序,无需等待行政案件的结果,亦不受制于行政案件的结论。

        而当面对恶意注册者滥用禁用权时,“恶意”也可作为化解危机的核心抗辩要素。

        对于在现行法下难以宣告无效的恶意注册商标,真正权利人可以考虑选择所有物(商标)返还请求权的方法来实现其目的。

        在确定民事责任承担时,既不能全然不顾及恶意注册商标所带来的现有市场秩序,也不可放任恶意注册商业利益延续,还需综合考量,兼顾公平与效率。

        (四)研究结论

        目前已有不少追究恶意注册者民事责任的案例,正当权利人可以根据具体案情参考这些案例选择合适的维权方式,立法机构和司法机关未来也应对于相关细节作出进一步的明确。(CAT专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