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亚芳:把陕西凉皮做成国际品牌

〖2005-6-1 11:20: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xwbj#
 #xwtp#

    在“2004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评选”的颁奖典礼上,获奖者中有一位曾经是普通的下岗女工——贾亚芳。论名气,论财富,她无法和同时获奖的其他经济女性相比。但这位来自古城西安的女性,仅用了短短的6年时间,靠着不到2元一碗的凉皮,从下岗女工变成了固定资产200多万、拥有181家加盟连锁店的凉皮大王。评委们这么评价贾亚芳——作为一个下岗女工,能把小小的不起眼儿的凉皮生意推向全国,做成全国连锁店,确实不易!同时,企业还吸纳了近2000名下岗职工再就业,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主动下岗卖凉皮
    
    1982年7月,贾亚芳考入西安财经学院(现西安财经大学),学习会计专业。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安市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录用,一干就是12年。到1998年,她在厂里早已有了稳定的职位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工资不高却也衣食无忧。但她却主动提出下岗,离开了工作12年的工厂。这一决定立即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同事朋友也纷纷劝解。因为如果贾亚芳下岗,每月工资六七百元的丈夫就要负担家庭的全部开销,包括孩子上学和抚养老人的所有费用,经济压力骤然加大。倔强的贾亚芳不是没有这些顾虑,但她意识到,自己已经38岁,如果再不奋斗,就真的没有机会了。她不愿意日复一日在办公室的喝茶聊天中消磨斗志。提出下岗,是断去自己的后路,是逼迫自己重新开始。就是这样的不甘平庸和对新鲜空气的渴望,让她一步步走上创业之路。 
    
    1998年3月6日,是贾亚芳第一次卖凉皮的日子,那情景至今她仍然清晰记得。在此之前,为了调查西安市的凉皮市场,她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凉皮摊位。凉皮,是陕西人最喜欢的小吃之一,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量。贾亚芳发现,整个西安市上万家的凉皮摊位生意都不错,而卖凉皮主要是农民的增收方式,城里人很少涉足。这个发现让她既兴奋又忐忑。以自己的工作经验,在管理和销售方面会更有思路,更占优势。但一想到自己要面对亲戚朋友不解的目光和关心的询问,一想到要骑着三轮车沿街叫卖,一想到要摆起过去很少问津的地摊,她迟疑了。从国企会计到下岗女工再到卖凉皮的,这样的身份落差在创业的开始阶段时时折磨着贾亚芳。但现实不允许她犹豫。于是,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早晨,她骑着三轮车到菜市场买回调凉皮必需的绿豆芽,又到凉皮批发市场买了50斤凉皮。当贾亚芳蹬着三轮车来到西安黄河厂时,1万多名职工还没下班,厂门口已有好几家摆着三轮车卖盒饭、米线、凉皮的。好位置被别人占了,贾亚芳只好选择了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工人从厂门口走出来了,她紧张忙乱地为顾客调凉皮,忙得满头大汗。她没想到卖了69元钱。拿着这些钱,贾亚芳的心里像开了锅一样。区区20元,给她的是继续干下去的信心。同时,从这一刻开始,她知道,从此面对的将不再是企业的财务报表、账目清单,而是凉皮、绿豆芽、辣椒油和不知吃过多少碗凉皮的西安人。 
    

    初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卖凉皮第一个月让贾亚芳净赚1100元。当卖凉皮攒了3000多元钱的时候,她不顾家人的竭力反对,要开一个凉皮店了。
    
    在陕西的城镇乡村,卖凉皮的摊位随处可见。常常是一张桌子加几个板凳,就撑起了一个凉皮摊。绝大多数人这样卖了十几年,有的每年都能赚上万元。卖凉皮成为家庭主要的经济支柱。但是几乎没有人想到开店卖凉皮,把凉皮当成项目去做。贾亚芳就成为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第一家店选在了李家村,那里搞服装批发,人流量大。她算了算账,租金是2200元。开这样的一个凉皮店,雇5个服务员、一个蒸凉皮的师傅,每月工资和房租加起来将近5000元,就是每天卖200碗凉皮的纯利润。可凉皮店开业第一天卖了160碗,第二天卖了210碗后,再不见涨。眼看着包不住了,贾亚芳心灰意冷地关了门,不到两个月亏损了3790元。
    

    东山再起,凉皮也能卖出品牌
    
    之后的日子里,家里所有的人都不再提卖凉皮,似乎这件事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但贾亚芳的心里却觉得自己赔得冤枉,输得不服。付出的辛苦、旁人的轻视都没有让她想过放弃,这一次她一定要从头开始。贾亚芳马上着手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经过分析,她认为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凉皮没特点,吸引不了回头客。贾亚芳便花了几个月时间到西安,找各种凉皮店一一品尝。这段时间里,贾亚芳逐渐了解到西安的凉皮主要分为汉中凉皮和秦镇凉皮两个品种,其中汉中凉皮比较软,吃起来没有嚼头,但汤料多;秦镇凉皮有嚼头但是多油腻。贾亚芳决定把这两种凉皮的优点综合在一起。为此,她起早贪黑亲自去洗米、泡米、打浆、蒸制,每个细节都认真地做记录。经过无数次试验后,贾亚芳终于研制出了细而不腻、柔软爽口、独特口味的凉皮,她把这种凉皮称为“捷尔泰凉皮”。
    
    在一切准备好之后,贾亚芳决定东山再起。
    
    这次开店吸取了上次的教训。第一天,她在经二路28街坊摆地摊。看着来来去去的人就是没人买,她自己调了一碗,故意扬起筷子,把白里透红的凉皮拉得老高才往嘴里送。香啊!她一口气吃完了,也没看到是否有人注意她的凉皮,第一天一碗都没卖出去。   
    
    第二天,贾亚芳又在原地摆了地摊。这回,她调好一碗让旁边修鞋、卖小玩意的师傅免费品尝,一开始大家不好意思。但卖鞋垫的一位妇女尝了一口后,连声说好,招呼旁边的人快来吃。 
    
    第三天,她刚摆出来,前一天摆地摊的各自买了一碗,过路人也来买,没用一个小时,凉皮就全卖完了。 
    
    第四天,贾亚芳没骑三轮车摆摊卖凉皮,她骑着自行车出去找房子去了。 
    
    一米多宽的门面房,一出门就被一棵大树挡住了去路,经二路1300元一个月的房租,她没犹豫就租了下来,又制了一块“捷尔泰凉皮店”的招牌挂在门头。过路人一看这个名字很稀奇,有人还认为是国外的凉皮,就想尝尝。这一尝不要紧,开业的第一天,贾亚芳的凉皮卖了110碗,第二天200碗……第四天时,她的凉皮一下子卖到了560多碗。小小一碗凉皮,第一个月下来,贾亚芳赚了1万多元钱,第二个月的纯收入将近2万元。第三个月时,出现了顾客排队等凉皮的现象。 贾亚芳决定东山再起,不久“捷尔泰凉皮店”正式开业了。独特口味的凉皮一下子打开了市场,在开业的第一天,竟卖了110碗,到第四天卖到了560多碗。“捷尔泰凉皮”在西安声名鹊起。1999年,贾亚芳将“捷尔泰凉皮”注册了商标,一年后,“捷尔泰凉皮”被评为中华名小吃。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第一次失败促使贾亚芳赢得了事业发展更广阔的平台。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她的坚强和执著,没有她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冷静,也许就不会有今天闻名遐迩的捷尔泰凉皮。 
    
    然而上天似乎有意考验和磨练贾亚芳的意志。2002年,正当她的凉皮项目顺利展开、利润可观时,难以预料的危机又一次降临。市容整顿要拆除自由市场,贾亚芳三家分店都在取缔范围之中。于是,投入的心血顷刻之间付之东流。 
    
    已经习惯了承受磨难的贾亚芳,以她惯常的坚强和冷静又一次变挑战为机遇。她想,虽然店面被拆了,但捷尔泰凉皮已经在西安人中间口口相传、远近闻名。在西安有了稳定的市场之后,就可以把自己的凉皮推向全国,发展加盟连锁店的想法在她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2002年,贾亚芳的第一家连锁店开业了。从第一家到今天的第181家,她用了不到3年时间。2004年,贾亚芳在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注册了捷尔泰商标。 
    

    感动:心底永远的牵挂
    
    曾经有两件事让这个性格豪爽的陕北女性感动不已。2003年8月1日,捷尔泰凉皮店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亲自到贾亚芳的凉皮店视察。贾亚芳没有想到,堂堂国务院副总理居然能来到自己的小吃店,像自家的老人一样亲切地问寒问暖。来自国家领导人的肯定让她觉得备受鼓舞。
    
    2005年1月,由《中国妇女报》主办的“2004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评选”揭晓,贾亚芳是当选者中唯一一位下岗再就业的女性。1月18日,载誉归来的贾亚芳受到了员工的热烈欢迎,她怀抱鲜花、含着热泪与这些朝夕相处的员工紧紧拥抱在一起。 
    
    员工对于贾亚芳来说,就像是自己的亲人或孩子。捷尔泰凉皮店的员工多为女性,主要是下岗职工或其子女。贾亚芳希望用自己的力量给她们撑起再就业的一片天。曾经有一位员工这样对黄菊副总理说:“我就是要和我的老板干到底,一定要把这个凉皮卖出点名堂。”这句话让贾亚芳难以忘怀。所以,当成功的时候,她没有忘记这些共同奋斗、亲如一家的员工们。她,带着包括分店经理、普通职工在内的一支捷尔泰团队,一起来到北京,一起进入人民大会堂,他们看着贾亚芳走上高高的颁奖台。在从北京领奖回来的火车上,陕西15号分店经理王侠对贾亚芳说:“贾总,平时你是我们的老板,今天我们就像姐妹一样。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今年33岁了,这是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到北京。我没有想到,和你卖凉皮,居然能够到人民大会堂来领奖。”
    
    贾亚芳,一个普通的下岗女工,从20平方米的凉皮店,一步一步走到了中国十大经济女性的颁奖台上。一碗不起眼儿的凉皮已经从她的手中走出西安,走出陕西,我们祝福她能够早日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来源:就业时报)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