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娃小宗,宗馥莉低头了!娃哈哈商标拉锯战背后,两代人的经营对决

〖2025/10/27 8:26:01时〗 白兔商标专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信息来源:魏家东  信息整理编辑:紫藤
 
        10月24日,一则消息打破了饮料行业的平静:宗馥莉控股的宏胜系下发通知,2026年将继续使用“娃哈哈”品牌。这意味着,此前她力推的新品牌“娃小宗”仅存活41天便宣告夭折。这场短暂却激烈的商标拉锯战,不仅是一次品牌策略的反转,更揭开了娃哈哈股权迷局、渠道改革与二代接班的复杂面纱。从宣布启用新品牌到紧急“回头”,41天里发生的故事,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在传承与变革中的艰难抉择。

        宗馥莉辞职当天我还写了篇文章:宗馥莉辞任娃哈哈董事长:“娃小宗”  接棒,一场家族品牌的新旧交替?真是世事难料,变化太快!

        01

        决裂:从“娃哈哈”到“娃小宗”的41天

        9月12日,宗馥莉辞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的同时,宏胜系发布内部通知,宣布2026年起启用新品牌“娃小宗”。这一决定并非突然,而是她与娃哈哈股权方长期博弈的结果。

        娃哈哈的股权结构始终是绕不开的难题。杭州上城区政府持股46%,是法律意义上的最大股东;宗家虽实际控制企业,但商标权归属模糊。今年2月,宗馥莉试图将387件“娃哈哈”商标转移至自己控股的公司,被国资方及时制止。国资方还提出,宏胜系使用“娃哈哈”品牌需支付费用,否则涉嫌“利益输送”。

        矛盾逐渐激化。7月,宗馥莉曾因“经营管理合理性遭质疑”递交辞职信,虽一周后“友好协商”复职,但双方分歧并未化解。9月的再次辞任,伴随着“娃小宗”的登场,她试图以新品牌为切口,摆脱商标权的束缚,另起炉灶。

        为了推动“娃小宗”,宏胜系早有准备。今年2月至5月,宏胜饮料集团密集提交了数十个“娃小宗”商标申请,覆盖食品、啤酒饮料等多个品类,还同步注册了“宗小哈”“娃小哈”等关联商标,部分已完成初步审定。然而,这场看似周密的计划,却在经销商的“用脚投票”下迅速遇挫。

        02

        反转:经销商“不买账”与国资“稳大盘”

        宗馥莉没想到,经销商会成为这场博弈中最关键的“变量”。娃哈哈依赖三十年的“联销体”模式,是宗庆后时代打下的根基——品牌方预收保证金,将区域业务“外包”给一级经销商,曾助力娃哈哈快速跻身百亿企业行列。但宗馥莉接班后,大刀阔斧改革渠道,试图学习农夫山泉提升控制力,却触动了经销商的核心利益。

        改革的激进让经销商难以承受。去年娃哈哈营收因特殊因素冲上700亿元高位后,今年公司要求经销商每月业绩同比增长,几乎无人能完成。华东某县城的老经销商陈莉,做了娃哈哈三十年生意,去年业绩超千万,却因今年未能达标,在7月旺季来临前被突然取消经销资格,仓库里的库存至今无人清理。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据知情人士透露,娃哈哈经销商数量已从6000多家缩减至3000多家,9月单月就有58家经销商被“关户”,412家收到警告。

        经销商的抵触直接影响了“娃小宗”的推进。从9月开始,宏胜系就催促经销商缴纳明年的保证金,但直到10月17日,全国50多个市场中,仅沪苏市场完成任务。若经销商集体拒绝续约,娃哈哈可能面临产线停摆的危机。

        危急时刻,国资方出手“稳大盘”。知情人士透露,国资方的核心诉求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毕竟“娃哈哈先活下去”才是前提。最终,宗馥莉与国资方暂搁争议,宏胜系宣布继续使用“娃哈哈”品牌。10月下旬,山东等地经销商陆续接到通知,要求打款缴纳保证金,为2026年销售“娃哈哈”产品做准备,这场持续41天的风波暂时告一段落。

        03
        
        博弈:新老接班中的风格碰撞与产权难题

        这场商标风波的背后,是宗馥莉与父亲宗庆后截然不同的经营风格,以及民营企业传承中难以回避的产权历史问题。

        宗庆后是典型的“人情派”。他擅长平衡各方利益,在经销商和员工中有着极强的“非正式影响力”。早年“达能之争”时,面对外资的挖角,没有一名员工倒向对方;全国经销商大会上,他会带着本子记录每一位经销商的诉求,哪怕是小经销商的问题也不忽视。这种“家文化”让娃哈哈在产权模糊的状态下,维持了数十年的稳定。

        而宗馥莉受西式教育影响,更信仰现代企业制度。她主张用合同和绩效取代人情,边界感极强——从不在周末或晚上10点后给员工发工作消息。但这种风格也让她显得“过刚易折”:接班后,她几乎替换了所有娃哈哈老将,将6000多名员工的合同转签至宏胜系,还取消了员工的干股分红,引发集体诉讼。员工质疑2018年股权回购价(每股3元)远低于实际价值,导致股权变更至今无法完成,国资方仍牢牢占据最大股东位置。

        更核心的矛盾在于产权。改革开放初期的民营企业,常面临“实控权与股权分离”的问题,娃哈哈便是典型案例。宗庆后虽通过“体外”的宏胜系掌控了大部分利润(2022年数据显示,娃哈哈集团营收仅占“娃哈哈系”的2.74%),却始终未能拿到“娃哈哈”商标权和集团的绝对控股权。宗馥莉想完成父亲未竟的事,却低估了其中的复杂性——她既要面对国资方的监管,又要应对经销商和员工的抵触,改革步伐过快,最终陷入被动。

        04

        未来:休战之后的不确定性

        如今,“娃小宗”退场,“娃哈哈”回归,但这场休战能否持续仍是未知数。11月,娃哈哈将召开一年一度的全国经销商大会,这是决定明年合作格局的关键节点。尽管宏胜系要求经销商在10月28日前缴齐保证金,且协议中明确标注“娃哈哈”品牌,但不少经销商仍心存顾虑。“最近变化太频繁,上百万的保证金,谁敢轻易打过去?”一位经销商的疑问,道出了当前的信任困境。

        此外,利润分配问题尚未解决。宏胜系继续为娃哈哈代工,双方如何划分利润?员工的股权诉讼仍在进行,宗馥莉能否顺利完成股权变更?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妥善处理,未来仍可能引发新的矛盾。

        从“娃哈哈”到“娃小宗”,再回到“娃哈哈”,41天的反转故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战略调整,更映照出中国民营企业二代接班的普遍困境: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同时推动改革,如何在平衡各方利益中实现突破。

        对宗馥莉而言,这场风波或许是一次教训——在饮料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仅凭激进的改革难以撬动三十年的根基,唯有找到传承与变革的平衡点,娃哈哈才能真正“活下去”,并走得更远。(魏家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