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认名牌危害甚于自吹自擂

〖2005-5-31 12:09: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xwbj#
 #xwtp#
    近日,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向社会公布了首批40家涉嫌虚假宣传的无根据的“世界名牌”和违规“中国名牌”、“中国公认名牌”名单。名单中,人们熟悉的西凤酒、梦特娇皮鞋、圣大保罗等品牌赫然其上。
 
  面对企业喊冤,促进会负责人对媒体表示,之所以把梦特娇皮鞋等商品定为“无根据的世界名牌”,是因为由于世界的范围很广,即使在某些国家非常知名的品牌,其他国家消费者也许并不了解,因此严格来讲,“世界名牌”本身就是一个不规范的用语。而且,“世界名牌”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至今都没有一家权威机构对于世界名牌进行标准认定,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世界名牌”这个称号。因此,随意使用这样的宣传口号显然是毫无根据的。 

  依笔者看,同样的标准应该也适用于“中国名牌”和“中国公认名牌”。这样,“世界名牌”也好,“中国名牌”、“中国公认名牌”也好,都应该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也就是说社会公众认可,该品牌产品在社会公众中有较强知名度和美誉度,由此导致的市场占有率也较高。 

  诚如记者所言:名牌不应该是“自封”的,而应是“他封”的———这个“他”,是社会公众。名牌不应该是“官牌”。消除企业自封的“名牌”对消费者的误导,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像商标法中规定不得包含宣传产品品质的内容一样,根本禁止任何“中国名牌”、“世界名牌”等说法———既不要官方来“促进”,也不要民间的某一个组织代行官方职权来查访和曝光。可口可乐是名牌,它用不着“世界名牌”的标签;海尔是名牌,它也用不着中国名牌的标签。真正的名牌是用不着评的。 

  真正的名牌,由产品的质量说了算,更由社会公众自己说了算。 

  记者从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处获知:合法有效的中国名牌产品只有两类,即质检总局授权中国名牌战略委员会进行的“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牌战略推进机构进行的省级名牌产品评价,其它各种形式的名牌评比、评价行为都是非法无效的。 

  其实在这里,名牌应有的公认标准已经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官认”标准,这与当年红火一时如今销声匿迹的“省优”、“部优”、“国优”并无二致。不过是由当年计划色彩浓厚的“国”、“部”、“省”改头换面变成了今天涂上市场脂粉的“名牌”二字而已。本质却是没有变的。 

  笔者对“官认”名牌的担忧甚于“自认”名牌。谁都知道“自认名牌”多属于王婆卖瓜的自吹自擂,消费者自然会对如此广告宣传多一分小心;即使不成熟的消费者轻信而上当,起码也还有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在那里检验商品质量、查处虚假广告。“官认名牌”正如报道中所言,一般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其认证体系本身就因为没有竞争而有可能导致科学性不足,其认证过程也因为垄断性而难保公正。即使前两个方面都没有任何问题,其自身遭遇的市场信息不对称、不全面的问题,也将永远难以根除。“官认名牌”的认证体系,无法根除政府权力过多介入市场的种种弊端,其最终结果,必然使市场的公平竞争体系遭到破坏,也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影响,甚至给不法企业员留下腐败的空间。 

  因此,笔者最希望看到的是“自认名牌”和“官认名牌”、以及相关的企业和政府机构(及其授权的“民间机构”)之间互相指责、互不认账,而不愿意看到他们各自关起门来井水不犯河水地自我标榜。 

  在“名牌”不“名牌”的问题上,只有市场,才是最民主、最公平的投票方式,而投票的主动权,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手上。 


                                                         (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