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刑事、民事交叉案件的处理有“先民后刑”“先刑后民”“刑民并行”等多种方式,本文着重探讨“刑民并行”的处理方式,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商标侵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其中较为典型的情形。目前,商标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尚未对该类诉讼作出明确规定,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人民检察院办理知识产权案件工作指引》针对检察机关提起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作出了规定,但商标侵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适用仍然缺乏明确的上位法依据。
探索理论基础
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持续完善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审判“三合一”工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审判体系建设,探索符合知识产权案件审判规律的诉讼规范。事实上,部分法院此前已经在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领域开始了实践探索。2011年,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了支持商标侵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的司法判决,且该判决当年入选最高人民法院评选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2024年来,探索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模式的法院数量逐渐增多,多地法院在积极进行有益尝试。
根据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于“物质损失”的含义,学术界看法存在差异,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属于精神产品,而精神产品并非物质财富,故在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不存在物质损失,也就不符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前提条件;也有学者表示,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属于民法意义上的无体物,因知识产权被侵犯遭受的财产损失应当属于物质损失,故知识产权案件符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笔者认为,从功能主义角度来看,商标侵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利于维护法秩序统一、实现诉讼经济原则、维护当事人的正当权益,即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具有刑事打击与民事赔偿的双重司法保护功能, 在审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过程中可一并解决民事赔偿问题,符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
维护法秩序统一
笔者认为,社会秩序体现在社会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系的稳定性、进程的连续性、行为的规则性以及财产和心理的安全性。从部门法的角度看,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有其各自的运行秩序,但处理跨部门法案件时易存在规范的冲突与对立,由此导致秩序错位。
知识产权刑民交叉案件作为典型的“刑民并行”而非“或民或刑”案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同一法律事实”的判定,而在于民事评价与刑事评价的先后顺序。具体而言,商标侵权刑民竞合时“先刑后民”模式可能存在法秩序冲突,例如该类刑事案件违法所得一般会予以没收,权利人无法得到退赔;刑事案件处理周期较长,传统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导致民事诉讼进度过度迟延;“先刑后民”处理模式与民事责任优先原则可能存在执行冲突。
总而言之,因审判主体、程序、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先刑后民”模式可能会产生责任认定不当及程序衔接不畅的情况,商标侵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可消解和弱化上述冲突所导致的法秩序不统一。
提升诉讼效率
法的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效率。现代社会的法律,从实体法到程序法,从根本法到普通法,从成文法到不成文法,都有或应有其内在的经济逻辑和宗旨:以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方式分配资源,并以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控制并降低诉讼成本以便提高整个社会的诉讼效益,将成为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动因和价值取向。
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利于促进双方达成调解,避免衍生诉讼及程序空转,客观上提高了诉讼效率,符合诉讼经济原则。在一般的商标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已经承担了退缴违法所得并缴纳罚金的经济责任,甚至还可能承担了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惩罚性赔偿经济责任,往往在后续的民事诉讼中缺乏履行能力以达成谅解,且被告人在刑事判决中的自由刑判项已经确定,被告人亦没有动机通过争取权利人的谅解以换取从宽处罚。对于此种问题,商标侵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可以予以有效解决,能够有效维护注册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坚持司法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公正司法的人民性表现在于司法要回应人民的愿望,要维护人民的权益,还要让人民能够切身体会到司法的公正性。
对于商标犯罪刑民竞合的情况,传统的处理模式是在刑事案件判决生效后,民事案件才能得以启动,这有可能会损害注册商标权利人的正当权益。例如,注册商标权利人无法及时通过民事程序保全被告人的财产,导致民事案件空有生效判决却无法实际执行;注册商标权利人无法实际参与到刑事案件处理的过程中,作为案件重要关联人无法就罪的有无和轻重发表意见,不利于维护自身权益。
在知识产权权利人维权过程中,常会面临举证难度较大、维权成本较高、救济周期较长以及损害赔偿较低等挑战。在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引入附带民事诉讼机制,既可通过诉讼程序的整合性设计实现司法效能的实质性提升,确保刑事追诉与民事救济在法律适用层面的体系化协同,又能通过程序合并机制有效消解权利人的重复性诉讼负担,降低其维权成本,进而在侵权救济层面形成对权利人合法权益的立体化保护格局。(江苏师范大学 张春艳 张紫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