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旋律相似侵权吗?业内解读歌曲《年轮》争议

〖2025/8/12 8:10:35时〗 白兔商标专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信息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信息整理编辑:咖啡
 
        近日,歌曲《年轮》引发“原唱”争议,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前情报道见文末相关链接)。同时,有网友质疑《年轮》主歌旋律与歌曲《蝶恋》相似,涉嫌抄袭,由此引发业界讨论。截至记者发稿时,《年轮》词曲作者汪苏泷尚未对是否抄袭一事作出回应。

  其实,类似争议并不少见。“我们应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东方音乐如五声音阶的相似争议可能更复杂,需结合调式特点分析。同时,也应提升公众认知,区分‘抄袭’与‘灵感借鉴’的本质不同,避免舆论审判替代法律程序。”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总干事、资深音乐人周亚平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音乐抄袭争议的根源,在于艺术创作与版权保护的平衡难题。音乐行业需从技术、法律和伦理多维度发力,既要保护原创,又不能扼杀创作自由。

     多种因素导致争议发生

  数字音乐时代,音乐创作和传播速度加快,同时也出现音乐抄袭之争多发的情况,如《错位时空》《无价之姐》案等。

  缘何出现这些现象?周亚平分析,首先,创作素材同质化导致作品风格趋同。平台基于商业利益,通过算法推荐、流量加持等手段,使得平台整体的音乐创作与传播呈下沉趋势,压抑了音乐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导致音乐创作越来越趋于同质化。其次,大众认知偏差。听众易将“类似的音乐风格”或“常见同调式音程和节拍的类似”误判为抄袭。再次,行业竞争商业利益驱动。部分争议源于利益方对其利益的维护,而非纯粹的艺术原创性争议。另外,当下缺失清晰量化的法律判断标准。

  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白小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音乐作品抄袭在业内被称为“洗歌”,“洗歌”现象多发,是因为“洗歌”行为成本相对较低,这导致一些模仿者无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原创构思,仅通过对已有歌曲进行简单修改和拼凑等,就能完成所谓的“创作”。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借助技术就能提升“洗歌”的速度与效率,使得相关行为更容易实施。同时,行业监管与规制有待完善。目前,在音乐行业,对“洗歌”行为缺乏有效的事前预防和事后惩处机制。在作品上线环节,部分平台对作品原创性审查不够严格,给“洗歌”作品提供了传播机会。此外,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洗歌”行为中对歌词、旋律修改到何种程度构成侵权,缺乏明确量化的标准。

     综合判定是否构成侵权

  在这类音乐版权纠纷中,如何认定旋律相似是焦点和难点。

  “音乐的表达是一个整体的多元呈现,包括旋律、和声、节拍、节奏、曲式、调式等多重元素的综合,因此即使片段的旋律相似也不一定构成抄袭。”周亚平认为,旋律是否相似,首先,可以进行音符比对,通过乐谱分析音高、节奏、和声结构的重合度。其次,要进行“实质性相似”测试,包括普通听众的直观感受和专业音乐人的技术分析。再次,就作品的独创性部分进行对比,排除公有领域素材,聚焦独创性段落。此外,还要考虑“接触”可能性,通过技术工具,譬如音频指纹分析软件、人工智能旋律比对工具辅助量化相似度比对,但是否构成相似最终需人工判定。

  在白小莉看来,学理上,“接触+实质性相似”是认定著作权侵权的基本规则。“接触”即指控侵权人有机会或有可能获知权利人作品。“实质性相似”的判断较为复杂,其关键在于判断是否抄袭原作的独创性表达,比对的基本单元应能“完整表达作者的思想”,且一般需要对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编曲、音乐气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判定。司法实践中,法官会要求原被告双方提供作品的曲谱供法庭比对,当双方无法提供或者对所提供的曲谱有异议时,将依据当事人申请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确定。对于作品的曲谱,需要原被告双方就争议的旋律段落充分发表意见,必要时当事人可以申请专家辅助人予以说明,也可以通过现场演奏比对作品差异。“判断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应当结合其在相关段落的整体情况、其在相应段落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整体的呈现方式综合判断。”白小莉表示。

     多层面防范版权风险

  近年来,此类音乐纠纷并不少见,那么,该如何防范呢?

  周亚平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反垄断。一些互联网平台的涉嫌垄断行为导致流媒体追逐利益至上,制约了音乐创作的多元化。其次,音乐创作者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在创作环节保留创作草稿、分轨文件等作为原创证据,主动避免无意识模仿,对疑似相似段落主动调整。再次,行业组织应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帮助创作者进行作品版权登记,并建立透明的旋律数据库供创作者自查,同时推动行业共识,划定“相似阈值”。

  白小莉也表示,要从平台、创作者、行业组织等多层面发力。平台层面,一是要严格审核作品权利链条。音乐平台在作品上线前,应加强对歌曲原创性的审核。二是要明确版权责任并进行公示。在平台服务协议中,明确规定上传者需负责,同时在作品展示页面清晰公示歌曲的版权信息,包括词曲作者、版权归属方、授权情况等,方便用户和版权方监督。三是要及时处理侵权投诉。平台应建立高效的侵权投诉处理流程,当接到版权方或用户的侵权投诉时应迅速响应,在规定时间内对投诉内容进行核实。若确认存在侵权行为,应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并协助版权方追究侵权者责任。创作者层面,要规范创作流程与合作。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保存好创作记录,包括创作灵感来源、创作时间线、草稿等。行业组织层面,要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音乐行业协会等应制定针对“洗歌”等侵权行为的行业判断标准和处理规范,并发布行业自律倡议书,鼓励从业者自觉抵制“洗歌”等侵权行为,维护音乐行业的良好生态。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音乐领域带来不容忽视的挑战,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善用人工智能技术是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关键。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音乐版权保护的各个环节,同时引导其助力原创创作,或将为音乐的创作与保护带来更多可能。”白小莉表示。(记者  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