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商标“人民性”的多维度书写

〖2025/7/27 9:23:49时〗 白兔商标专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信息来源:中华商标杂志  信息整理编辑:悠乐
 
        摘  要:商标作为企业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和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纽带,其功能已从单一的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拓展为承载文化、服务社会、推动经济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多重维度。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民性”成为商标发展的重要方向,强调商标应体现人民意志、服务人民需求、维护人民利益。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出发,系统探讨了新时代商标“人民性”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实现路径。文章认为,商标的“人民性”体现在申请主体的广泛性、服务对象的普遍性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从价值、文化、经济三个层面分析了其具体表现,同时提出通过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技术赋能和协同治理等路径强化商标“人民性”,以更好地发挥商标在服务人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商标  人民性  理论阐释  表现形式  实现路径  制度创新

        一、绪论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商标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区分商品来源、保护消费者权益,延伸至承载文化、服务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商标“人民性”的提出,标志着商标功能和理论的创新发展,旨在强调商标应体现人民意志、服务人民需求、维护人民利益。新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商标“人民性”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探讨其实现路径,对于充分发挥商标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新时代商标“人民性”的理论阐释

        (一)“人民性”的概念内涵 

        “人民性”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广泛应用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其核心内涵在于事物或现象在本质、功能、价值等方面与人民紧密联系,体现人民意志、服务人民需求、维护人民利益。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化[1],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核心利益和多样化需求。需要注意的是,“人民性”与“公共性”“社会性”等相近概念有所区别。“公共性”强调对公共利益的服务和保障,而“人民性”则更加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社会性”侧重于社会整体的功能与价值,而“人民性”则聚焦于人民的需求与福祉。因此,商标的“人民性”不仅体现为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更强调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多样化需求的满足。

        (二)对商标“人民性”的理解
 
        商标“人民性”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概念,体现了商标功能与价值的多维延伸,既是对商标申请主体权利的维护,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下称《商标法》)的视角看,商标相关制度与实践应贯彻“人民性”原则,始终围绕服务人民、保护人民权益的根本宗旨展开。商标的设计与使用深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和社会需求。例如,“华为”“小米”等品牌商标不仅彰显了中国科技创新力量,还通过优化商标设计和品牌建设,打造具有“人民性”的商标品牌,助力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为民生改善和国家战略全局服务[2]。总之,商标“人民性”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商标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创新,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辟了新路径。 

        (三)商标与“人民性”的内在联系 

        商标是人民群众需求的直接反映,“人民性”要求商标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商标与“人民性”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既体现在商标的功能定位上,也反映在其社会价值中。从法律视角看,《商标法》明确规定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商业活动中均可申请注册商标。这种广泛的主体资格赋予了商标鲜明的人民属性。就功能而言,商标的核心功能在于区分商品和服务来源,从而在商品(服务)与消费者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凭借其辨别与区分的功能,商标引导消费者进行理性选择,快速识别符合自身需求的商品与服务。从实践层面看,企业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优化品牌建设,为民众提供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从而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三、新时代商标“人民性”的表现形式

        (一)价值层面的“人民性”书写 

        商标价值的“人民性”集中体现在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生活福祉的全面维护上。作为一种商业标识,商标的核心功能是区分商品和服务来源,帮助消费者准确辨识产品质量和信誉,从而保障其知情权与选择权。企业在获得商标专有权保护的同时,也推动自身不断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市场经济中,商标不仅是企业品牌的象征,更是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任桥梁。通过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商标切实保护消费者免受欺诈和低质商品的侵害。例如,“同仁堂”作为中华老字号品牌,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和商标品牌保护,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中医药产品,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同时,同仁堂将中医药文化与现代商标品牌建设相结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满足了其对中医药产品的信任与需求[3]。“淘宝”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其商标不仅代表了便捷的购物体验,还通过严格的平台规则、商家管理和消费者保护机制,维护消费者权益并满足其多样化需求。因此,商标价值的“人民性”归根结底在于服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生活福祉。

        (二)文化层面的“人民性”表达 

        新时代商标注重从中华文化宝库中汲取养分,将传统文化元素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在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发挥重要影响力。例如,“故宫文创”系列商标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还赋予了产品独特的文化价值[4]。这种高品质的商标设计,通过将古老的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又汲取了中华文化的智慧精髓;既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契合了当代民众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再如,“华为”商标以花瓣为设计元素,寓意开放、创新与包容,融入了时代精神,反映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展现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自信与担当。此外,“李子柒”品牌商标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通过商标和品牌形象的传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田园生活的美好,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这些优秀商标从创作、运用到流通,不断传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提升了民众的文化认同与自信,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经济层面的“人民性”体现 

        新时代商标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元素,其“人民性”在经济层面的体现日益显著,不仅表现为对人民群众经济需求的直接满足,还体现在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共同富裕的强力推动。通过强化商标品牌建设、创新设计和技术升级,用商标推动商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同时,商标助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提升产业附加值,为人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高质量产品。在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诸如新能源商标“BYD”、智能科技商标“xiaomi”等,引领经济新趋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新业态、新产品的需求。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地理标志商标及特色农产品商标的推广已成为发展地方支柱产业的重要手段,既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又提高了相关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链的繁荣。“五常大米”地理标志商标的推广,使其2022年品牌价值攀升至710.28亿元,同时推动了大米产业、文旅经济、创意设计多业态融合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形成了“农业  +  旅游  +  文化”的多元化产业格局[5]。“西湖龙井”地理标志商标的推广,使得2024年西湖龙井品牌价值达84.35亿元,茶农人均收入突破5万元,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20亿元,带动就业超4万,形成“狮峰山”“龙井村”等特定产地的重要标识,成功塑造了品牌的独特性,助力当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6]。

        四、新时代商标“人民性”的实现路径

        (一)强化制度创新,夯实商标“人民性”基础 

        制度创新是推动商标“人民性”实现新突破的关键路径。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商标法律体系,确保其能够与时俱进,回应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通过修订《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明确商标“人民性”的法律地位和具体要求,为商标服务人民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其次,要进一步优化商标注册机制,简化注册程序,推行“一网通办”“全程电子化”等便民服务,降低企业和个人的注册成本。同时,引入分类审查、智能审查等创新机制,提升审查效率和质量,确保商标注册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此外,应完善快速审查通道,优先支持涉及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领域的商标注册,使制度设计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注重实践创新,拓展商标“人民性”路径 

        在实践层面,需要积极探索商标“人民性”的新路径。一方面,引导企业将商标设计与文化传承、社会责任相结合,打造具有“人民性”的商标品牌。积极鼓励企业在商标设计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商标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既满足人民对文化的认同需求,又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推动商标品牌建设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相结合,通过商标品牌打造,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增收[7]。全力支持地理标志商标的推广和使用,提升地方特色产品的品牌价值,支持地方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让商标真正成为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三)依托技术赋能,提升商标“人民性”效能 

        技术赋能是实现商标“人民性”的重要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优化商标审查和管理流程,提高审查效率,缩短审查周期,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商标需求。同时,加强区块链技术在商标保护中的应用,构建商标溯源和防伪体系,打击假冒商标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8]。此外,推动商标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普及,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商标注册、查询和维护服务,进一步提升商标服务的普惠性和可达性。

        (四)加强协同治理,凝聚商标“人民性”合力  

商标“人民性”的实现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齐参与,构建多元化的商标治理体系。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为商标服务人民提供制度保障;企业应强化社会责任,在商标设计和品牌建设中贯彻“人民性”理念,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社会组织应发挥桥梁作用,加强商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升公众的商标意识和保护能力;公众应积极参与商标监督,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共同营造良好的商标环境。通过多方协同治理,形成推动商标“人民性”的强大合力[9]。

        五、结语

        新时代商标的“人民性”是其本质属性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商标领域的具体展现。商标不仅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元素,更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通过政治、文化、经济等多维度的“人民性”表达,商标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实现新时代商标的“人民性”,需要从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技术赋能和协同治理等多方面协同发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商标“人民性”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学术界和实务界应持续关注商标“人民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新时代商标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智慧和方案。(董建军)

        参考文献:

        [1]  黄汇.  商标法中的公共利益及其保护——以"微信"商标案为对象的逻辑分析与法理展开[J].  法学,  2015(10):  74-85.  

        [2]  储敏,徐娜,姜有玉.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理标志法律保护体系的重构——基于对现有多元立法模式的反思[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20(01):  9-17.  

        [3]  冯进茂.  同仁堂——老字号经营的成功典范[J].  医药世界,  2003(01):  42-43.  

        [4]  王军,曲舫萍,张楠.  基于设计管理学视角的故宫文创产品设计[J].  西部皮革,  2020,42(18):  9-10.  

        [5]  一粒五常稻米的经济辐射效应[EB/OL].  (2022-  11-25)[2023-10-01].  htt  p  s://n  y  n  ct.hlj.g  o  v.c  n/n  y  n  ct/  c115379/202211/c00_31443711.shtml.  

        [6]  西湖农林水.省级新榜!  "西湖龙井新茶人"入选[EB/OL].  (2024-12-24).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MzkzMzQwODc0OA==&mid=2247521814&idx=2&sn=4805729a293fb0e17ed58c5f6d2125c0&chksm=c393a7f95e9002036752af0ecca53aad0e61ba88a1f7010c033bd03c09a634f68c7483f7c589&app_lang=zh-CNrd.  

        [7]  朱亚,黄俊,王智.  武汉打出组合拳助力商标品牌"出圈"  "出彩"[J].  中华商标,  2022(08):  28-30.  

        [8]  张潇.  区块链技术与商标恶意注册的规制研究[D].北京:  北京化工大学,2022.  

        [9]  汪涵.  协同治理视角下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协作优化研究[D].上海:上海海关学院,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