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主打“三峡服装、万州保安、万州焊工”劳务品牌商标 |
〖2005-5-28 12:03:00时〗
本网提供 |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xwbj# |
|
#xwtp#三峡都市报消息:
(记者李剑锋)万州正在申请注册“三峡服装、万州保安、万州焊工”三个劳务品牌商标,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视,还体现了万州强烈的市场意识。业内人士认为,一旦申请注册商标成功,不但对提高劳务输出的竞争力有直接好处,还会对万州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有积极作用。
参加培训改变命运
转机来自农业部门的一次宣传上,参加培训后的黄燕芬被安置到外地打工,这改变了她和家里人的命运。
万州区五桥白土的黄燕芬(化名)今年28岁,现在她在深圳一家服装厂打工,每月的工资都在1500元左右。这个收入水平在去年以前,对于她来说,简直像是一个天文数字,是不敢想象的。
在去深圳以前,黄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她的丈夫长期生病,生活无法自理,她虽然针线功夫不错,但田间地头的粗重庄稼活,常常让她以泪洗面。
转机来自农业部门的一次宣传上,去年上半年,万州区农业局有关部门在乡场上宣传,凡是年满18—45岁的农民,自愿参加服装、保安、电焊等工种培训的,可以到指定学校参加培训后,送到沿海一带打工。
由于这次培训费用是根据困难程度,减免或免除培训费用,黄几乎没有犹豫就报了名。实际上,她等这样的机会太久了,此前,当一名裁缝,是她还在娘家时就有的梦想,她自己也知道,她的身体并不适宜在田地里耕作。
由于机会难得,在重庆万州三峡服装艺术学校,这位岁数略显有些大的女子格外刻苦,通过3个月系统培训后,她的缝纫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毕业后,学校将她安置到了深圳一家服装厂。
进厂后她才知道,像她这样的服装技工,在深圳非常受欢迎,这里有太多的服装加工厂,需要像她这样经过培训又持证的工人。由于“专业”对了口,她加工的服装速度快质量好,收入待遇不断上升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她从刚开始的800元,到现在已突破了1500元大关。想起她过去为买盐买醋发愁的日子,她对现状常有如做梦一样的感觉。
但这并不是做梦,她家庭状况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以前,她的丈夫生病,主要是缺医少药,缺乏营养,自从她“发了财”后,她丈夫的病也有了很大的好转,不仅田地重新恢复了生机,他们一家还破天荒地有了存款。
“这都是劳务输出的恩德,如果政府不给我一次培训的机会,不把我安置到外地打工,不光是我没有出头之日,我的家也不可能有现在的红火光景,孩子也可能上不了学,总而言之,对于劳务输出,我一说起都想哭,是它改变了我和家里人的命运。”黄燕芬说。
打造特色品牌
万州决定,重点打造“三峡服装”、“万州保安”、“万州电焊”3个劳务品牌,几个学校正在申请注册商标。
黄燕芬说的劳务输出,实际上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万州区农业局农经站站长李白亚告诉记者,像黄这样具备一定服装制作技能的农民,早就该出来打工挣钱,在沿海一带,万州的服装技工、保安、电焊等工种的工人,极有名气,已经在这些地方形成了一个品牌。
为什么服装技工、保安、电焊等工种的农民工,会在沿海城市有名气?李白亚认为,这和万州多年的劳务输出和一批有名气的学校有关。
仔细计算,万州劳务输出已经有18年的历史了,从1987年开始,原万县地区行署与广东、福建等沿海等地建立了政府间的劳务协作关系,此后的劳动力转移输出一度出现过高潮。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原万县地区所辖的3区8县成为当时四川省最大的劳务输出地,劳务输出号称“百万南下大军”,其中现在的万州区范围内,当时农民工转移就达到20万人。
万州区当时转移的农民工,最早的一批大都文化低、无专长,形式也以无组织的自发外出为主,干的是最苦最累的工作,得到的是最低的工资。由于害怕找不到工作,他们不敢挑岗位,不敢谈工资,更不敢提维权的事。
这种状况得到改善是在一批专业学校出现以后,1990年前后,一批专业学校异军突起,为万州及三峡流域培训了不少农民技工,这些人在沿海一带大都发展得不错。
李白亚说,对有劳动力转移的农户来讲,提高家庭的实际收入水平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对贫困户而言,具有“转移一人,脱贫一户”的作用,对农村移民户来讲,“转移一人,安稳一户”;对已解决温饱的农户来讲,是“转移一人,致富一家”。
5月23日,当记者来到双河口重庆万州三峡服装艺术学校时,不仅为这个学校巨大的规模震惊,一个服装专业学校,居然有3000多名在校生,这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该校董事长廖友义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学校不但是重庆最大的服装专业学校,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几家大规模的专业学校,“我们为沿海输送了大量的服装人才,反过来,现在他们要人才,要服装技工,他们也要到我们学校来,毕竟我们有10多年的合作经历了。”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三峡服装艺术学校和万州人民警察培训学校,专门作为定点培训服装技工和万州保安的重要原因,不仅它们都有10多年的历史,还因为它们本身都已有了相当的实力。”李白亚说。
正是因为万州人在沿海从事这些工种已具良好声誉,万州也具备大规模培训这些技工的实力,万州现在已决定,重点打造“三峡服装”(尚未最终确定,也有人建议命名为“三峡裁缝”、“三峡服装技工”)、“万州保安”、“万州电焊”3个劳务品牌。
据记者了解,这几个学校正在将劳务品牌申请注册商标,区农业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注册商标后,将有利于万州树立外出务工人员良好形象,今后,万州想外出务工但又缺乏劳动技能的民工,可以到经认可的培训机构培训,培训合格的民工将打出以上品牌输出,这对万州劳务整体形象和民工个人都极有好处。
强烈体现市场意识
从长远看,打造响亮的劳务品牌十分必要,它体现了政府强烈的市场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既然万州的服装技工、保安、电焊工已小有名气,注册商标是否是多此一举?注册对劳务输出并没有看得见的好处。“不是这样!”不管是三峡服装艺术学校的廖友义,还是警察培训学校校长黎建,对此说法并不赞同。
廖友义说:“我们说万州服装技工在外小有名气并没有假,光是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就有1200多人在沿海打工,在全国各地开服装企业的,就有168家,需要我们的学生,还得在一年前下订单预定,以便我们按需培训。”
黎建也对他的保安们信心十足,他说,他已与深圳市保安公司和深圳市保税区保安公司谈好,他们承诺:“只要是经过你们培训的保安,有多少我们要多少。”由于有多年的合作关系,再加上这些地方大都是一些世界知名企业落户所在地,需要大量保安,因而他对输出万州保安并不担心。
校长们认为,从长远看,打造响亮的劳务品牌十分必要,随着全国外出务工队伍的不断壮大,今后的民工就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而且,这些技工并不是万州独此一家,因此,将劳力输出作为商标注册,体现了政府一种强烈的市场意识和长远的眼光。
李白亚说,创建一批在全国能叫得响的劳务品牌,将让万州民工在品牌“包装”下,获得更多的就业空间。实际上,全国已有不少地方注册了劳务品牌商标,如安徽省有“安徽保姆”招牌,山东有“山东好汉”、“沂蒙嫂子”,四川有“川妹子”,陕西延安、米脂两地甚至还为了一个“米脂婆姨”争得面红耳赤,在重庆主城,现在也有“石龙技工”、“五金巧匠”、“重庆月嫂”,“重庆师傅”等称号,李说,“这些都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
今年转移新增3万
从2004年开始,万州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3万人。
由于较大程度地改变了农民生活状况,劳务输出越来越得到农民欢迎,虽说专业学校发挥了作用,但事实上,农民自发转移还是占多数,其中90.5%的农民工,还是在靠血缘、人缘、地缘的“三缘关系”自发转移。
没有经过培训和经过培训后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相比,其收入相差悬殊之大,农民工自己最有切身感受。三峡服装艺术学校服装设计企业管理1班的王成林,曾经在深圳打工,当他看到同在服装厂打工的同事,有的工资比他多2000多元时,尽管他也有1500多元,他仍然选择回来充电,“毕业后,可以赚上比现在多得多的钱。”
政府也看到了劳动力转移的效果,也看到了培训的作用。现在,万州区委、区政府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四大工程”之一来实施,把“技能培训促转移,转移劳动促增收”作为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头戏来抓,作为每年为群众办的10件实事之一来落实。
万州现在还明确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从2004年开始,万州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3万人;同时还将全面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形成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建设一批农村劳务输出基地乡镇、农村劳务培训基地和重点劳务中介机构,到2007年,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要达到50万人左右,农村劳务收入每年要增长10%以上。
不光政府在努力,基层干部也在开动脑筋想办法。万州响水镇原党委书记邓时清,退休后发挥原在镇劳务输出办公室工作的特长,经常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招工情况,在赶场天时,把打听到的招工信息广告出去,并给前来咨询的农民留下名片,成为了农民就业服务的经纪人。近10年来,邓时清成功介绍了响水附近10余个乡镇的1000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被当地农民称为“邓氏名片”。
对万州劳务品牌的成功注册,廖友义充满希望,他说,虽然以前这些技工在外有影响,但不像注册后那样正规明确,一旦注册后,对万州劳务输出的宣传,甚至对农民工的收入,都会有直接影响,现在,他们学校有10多名学生,正在集中加紧培训,准备在今年10月份左右,输进新加坡劳务市场,而劳务品牌的注册,对包括他们学校在内今后开拓国际劳务市场,肯定会有好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