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持守专业特色定位的商标人的精神家园⸺写在《中华商标》杂志创刊三十周年之际

〖2025/5/7 8:27:13时〗 白兔商标专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信息来源:中华商标杂志  信息整理编辑:紫藤
 
        《中华商标》杂志迎来了它三十岁的生日,杂志发来邀约,邀请我写一篇纪念文章。一方面,我倍感荣幸,这种被信任的分量也让我感受到了压力和责任;另一方面,我又深知自己资历尚浅,撰写专文为杂志贺岁还不够资格,毕竟从我2009年在杂志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起算至今也只有十六年的时间,严格意义上说,我以作者身份只是陪杂志走过了它一半的岁月光景,它已经三十而立,而我作为杂志的作者却还尚待成年。但是,我和杂志的渊源至深,感觉在这么重要的时刻有责任记录一下自己对杂志的真情实感,虽人微言轻,但至纯至诚。

        我首先是杂志的忠实读者。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跟随杂志的研究成果一起成长,把杂志作为必须关注的专业期刊推荐给我讲授课程和指导毕业论文写作的各类学生,也在自己的文章、教材、专著等作品中大量引证杂志上发表的文献。其次,我还是杂志的作者。承蒙杂志不弃和编辑老师们的信任,从2009年在杂志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至今在杂志上已经发表了共18篇文章,平均每年至少发表一篇文章,而近几年,我每年发表文章的数量都在两篇以上。有关商标领域的点滴思考,篇幅和题材合适的,我首先会想到投稿到《中华商标》杂志。最后,我还是杂志编委会的成员。从这个意义上说,肯定杂志的贡献似乎还有“王婆”之嫌,但是内举不避亲,我愿意站在中立客观的立场给出自己的评价。

        《中华商标》杂志多年来一直坚守自己的专业定位,从未改变。这一方面是由杂志的名称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杂志的主办单位中华商标协会的职能相关。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有宏观视角的探讨,有具体而微的分析;有立法修法和行业的动态、行政主管机关的政策方向、司法审判实践标尺的释明,也有学者的立法修法建议、政策建言和法律适用解读,还有法律服务机构从业者的诉求;有学术大咖的研究,也有学术青苗和爱好者的思考。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虽然这些文章具体主题不限、题材不限、切入点和分析视角不限,但无一不与商标相关。

        除了非常清晰而又持守的专业定位外,在我看来,《中华商标》杂志还一直坚守着鲜明的特色定位。杂志每篇文章的篇幅都在6000字左右,学术分析不求巨篇宏论,只要围绕一个主题亮明观点,完成论证。这一特色定位具有极大的群体包容性,吸引了所有关注商标事业发展的各类群体的关注,我把这一群体定义为商标人。无论是学者还是学生,无论是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无论是商标审查人员还是行政主管机关的领导,在杂志上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近几年,随着杂志组织的征文活动的成功举办,一些高质量的获奖作品有了更多的机会见刊付梓,更多的高校在读研究生甚至本科生都获得了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机会,这对关注商标法治事业发展的年轻人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也会吸引更多更强的后备力量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推动商标法治人才的培养并促进商标法治事业的长远发展。正所谓功在当代,利于千秋。杂志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商标人探讨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观点交锋和碰撞的重要平台,是商标人交流沟通和共同倾注心血的精神家园。

        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介方式的深刻变革,新媒体的出现强烈冲击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机遇。《中华商标》杂志与时俱进,适应新发展环境  ,  适时推出了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平台,让杂志的内容在更广泛的空间实现声音的传播。正所谓拥抱时代、守正创新。

        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容易,但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难,且知易行难。做期刊杂志更是要通过确定期刊定位、规划栏目、培育作者群和读者群、完成高质量的审稿、选稿、定稿等一系列复杂而漫长的流程,加之编审校人员费用、刊印费用、支付稿费等成本,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甚巨。没有对商标法治事业发展的崇高情怀和坚定信念,这件事很难坚持。三十载春秋,三十年持守,祝贺《中华商标》杂志创刊三十周年!也向三十年来前赴后继参与杂志管理和运营的工作人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并参与建设商标人这一特有的精神家园,十步芳草、硕果盈枝。愿《中华商标》杂志踔厉奋进,再创辉煌,为商标法治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卓越的贡献。(杜颖)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