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赔额超900万元,福建南平如何护“绿叶生金”?
〖2025/4/28 8:26:31时〗 白兔商标专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信息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信息整理编辑:紫藤
福建省南平市是全国著名茶叶产区,在这片“绿叶生金”的土地上,福建南平法院近3年来审结涉茶知识产权案件160起,判赔金额超900万元,以司法之力守护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筑牢品牌防线
茶产业繁荣的背后是一场看不见的知识产权保卫战。在利益的诱惑下,“傍名牌”“搭便车”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扰乱了茶叶市场交易秩序。
2022年,江某仿制“瑞泉”“溪谷留香”等品牌包装材料,大量生产假冒茶叶,销售额高达63万余元。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下称南平中院)判处江某有期徒刑三年七个月、罚金94万元。该案入选公安部“加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支持全面创新十起典型案例”。
在民事领域,“正山堂”商标侵权案具有标杆意义。叶某定制百套仿冒“正山堂”茶礼,法院认定叶某攀附知名商标意思明显,即便作为礼品流通,侵权产品仍有可能进入二级市场流通,造成相关公众混淆,遂最终判决叶某赔偿11万元,并公开道歉。该案例入选2023年度福建法院知识产权保护十大案例。
如何加强涉茶知识产权保护,助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南平中院民三庭庭长陈君精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南平法院在审判实践中积极探索出实招:首先,织密法治保障网络,南平中院制定印发《南平法院服务保障“三茶”融合发展十二条举措》,武夷山市人民法院(下称武夷山法院)在茶产业重镇天心村设置“三茶法治驿站”,打通涉“三茶”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其次,深化类案共性回溯,通过类案回溯寻求共性,找准促成调解、和解突破口,形成同质化案件快速调撤机制;再次,深化调研司法赋能,武夷山法院梳理地理标志保护环节问题,形成省重点课题报告《新时代背景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实践研究》。
“不仅如此,南平中院还通过创新‘问题导向—精准建议—跟踪问效’工作机制,以司法建议‘小切口’推动社会治理‘大变革’;针对茶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环节,联合检察机关发出司法检察建议,规范商标印制,引导茶企提升品牌产权保护意识。”陈君精介绍。
守护传统文化
南平拥有丰富的与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制茶技艺、建盏烧制技艺等。这些非遗技艺是南平茶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建盏制作技艺师邱师傅创烧的《茶盏(顺势)》系列作品,斩获多项大奖。邱师傅偶然发现其作品遭到他人擅自仿制,并滥用“顺势烧”等宣传语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销售。面对侵权,邱师傅果断拿起了法律武器。
作为南平市首起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件,南平中院深入建阳建盏协会,倾听行业专家见解;多次召开专业法官会议研讨,最终认定传统工技的创新表达具有“独创性”,侧烧技艺形成的釉面纹理具备美术作品的审美意义及艺术创作高度,构成美术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该案成为福建省非遗保护标杆。
该案宣判后,福建省政协委员邓长昌表示:“判决不止于保护了一只茶盏,更守护了匠人数十年的心血结晶,守住了这一非遗技艺的千年传承。”
随着“三茶”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茶文化旅游成为南平亮眼的一大特色产业。南平中院精准把握发展趋势,加强对文旅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助力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品牌。
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印象大红袍)打造的“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项目跻身全国前列,成为武夷山乃至福建的标志性旅游名片,屡获荣誉。井某公司未经授权在酒瓶包装、产品宣传等处使用“印象大红袍”商标引发纠纷。
南平中院一审、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均认为,“印象大红袍”商标因实景演出的广泛传播、高市场份额及长期深度宣传,可以认定为驰名商标。井某公司实施的被诉行为容易误导公众,使相关公众误认为商品来源于印象大红袍,该行为构成商标侵权,遂支持了印象大红袍提出的跨类别保护的诉请。
对此,印象大红袍相关负责人坦言:“这次判决让我们确实感受到司法对企业商标权益的守护。不仅严厉惩治了侵权行为,更让我们对持续深耕茶文旅品牌充满信心!”
强化协同保护
近年来,南平法院不断延伸司法服务职能,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格局,为“三茶”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司法保障。
纵向联动,织密跨区域协作保护网络。南平中院积极沟通协调设立福州知识产权法庭南平巡回审判点,深化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六地法院知识产权司法协作机制;与“闽浙赣皖”四省共同签署《四省边际城市知识产权跨区域行政司法协同保护协议》,实现资源共享,执法互助。
横向协同,构建跨部门联动保护新格局。南平中院、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下称延平法院)、武夷山法院分别与当地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联合签署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工作框架协议,协同推进南平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推动市域范围内形成“同保护”工作格局。
多元共治,打造纠纷化解新机制。南平中院指导设立“南平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一体化运作模式,推动涉茶知识产权纠纷诉前化解。同时延平法院、武夷山法院联动当地部门成立知识产权调解委员会,实现区域知识产权调解组织覆盖。
“司法保护要像武夷山泉浸润茶园一般细致入微。2025年南平中院将紧扣闽北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一方面,深入开展闽北特色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需求调研,精准对接茶产业等发展需求,深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建设,聚焦茶产业知识产权痛点,完善司法保护机制;另一方面,强化协同联动与多元解纷模式,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格局,为闽北特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司法动能。”南平中院副院长王建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记者姜旭 通讯员欧群山 庄淑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