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引来万家亲

〖2005-4-28 8:37: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xwbj#
 #xwtp#苏州日报消息:


    (记者俞愉 蒋新华 实习生钱洁)金乡邻、一家人、阳光观前、温馨娄门、情暖桃花坞、苏锦新家园……在平江区一次普通的社区活动中,当几位老居民掰着指头说起他们社区那些响当当的招牌时,记者发现,居民们对这些社区品牌如数家珍。 

   平江区精神文明的品牌化建设,并不是空洞的计划,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多年的社区建设中,针对各社区民生的现实需求,平江区六个街道整合各自现有资源,逐步发展建立起了一个超市、六个中心,覆盖了全区居民扶贫帮困、就业求医、未成年人教育、社区养老、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等几乎所有的需要。一位社区干部说:用了真情,得了民心,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精气神,社区和谐就有了底气和支撑。 

  “一家人”效应:作为江苏省内首家慈善互助超市,它不仅转型了传统的扶贫帮困模式,而且实现了援助与受助互动、精神支援与物质救助互动,从而构筑起了一个全方位互动的和谐新平台   

  “一家人”已经成为全国慈善超市中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对于这块牌子的价值,平江区“一家人”掌门人、当初的创始人之一的鞠兰芳最深有体会:“‘一家人’不仅能够从物质上帮助城区弱势人群,同时也成为了实现人们自我奉献需求、营造社区互帮互助温情氛围的精神平台!” 

   2003年,由两个街道合并后成立的平江路街道成了古城区困难人群十分集中的区域: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总人口的20%,全区低保、困难、残疾家庭这个街道就占了一大半。扶贫帮困,当然是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仅仅过年过节送些柴米油盐,就真能解决困难居民的问题吗? 

   时任平江路街道副主任的鞠兰芳拎着棉被和米油等物,到南显子巷看望一位80多岁的低保户孤老,老人家徒四壁,惟独床上新送去的三条九孔被显得那么”醒目“。老人一番客套之后,小心翼翼地说,其实自己一直想要一只电饭煲。钱花了不少,功夫也没少用,但群众似乎并不领情,这尴尬的问题让街道干部好几天睡不着觉。而另外一家特困户则因为孩子无法忍受邻居轻视的目光,提出拒绝干部上门慰问。大家达成一致意见:传统的送温暖方式一定要改!改节令性慰问为经常性资助、改被动接受捐赠为居民按需挑选、改送上门去为悄悄自选的人性化操作、改政府一头热为辖区居民单位共同参与―――在进行了大量调查座谈和意见征询后,2003年5月8日正式开张的“一家人”慈善互助超市,使平江路街道的扶贫帮困从一窝蜂式的热闹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救助。 

    虽然只是50个平方米的一个小超市,但这个小超市却引爆了强大的效应。 

    辖区和地段以外的居民、单位纷纷向“一家人”和贫困家庭伸出了援助之手,短短一个月,鞠兰芳和她的同事们就迅速为“一家人”募集了29万。依靠这笔全部来自民间的资金,“一家人”运转起来,辖区170多户低保家庭成为了首批受资助对象。现在,“一家人”的阳光覆盖到了整个平江区的1200多户困难家庭,每户受助家庭每月凭“爱心卡”可到超市自由选取价值60元的生活用品。在此基础上,企业、学校也伸出了爱心之手,为贫困人群开发就业岗位,与贫困学生结对进行智力援助……“一家人”的教育功能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延伸,成为了众多单位的党员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爱心教育和志愿者服务基地。 

    鞠兰芳说,“一家人”还是一张动人的精神招牌。一位90多岁的老先生曾冒着酷暑,转了三部车找到“一家人”超市,就为了要捐赠一只用了几十年的熨斗。老人解释说:“这只老式熨斗是用煤炉加热的,不用电,贫困家庭用蛮实惠!” 

   “一家人”就这样能一次次地让人们感动。2004年3月,国家民政部要求各地调研学习“一家人”帮扶模式,之后,学习取经者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不久,苏州各地也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慈善超市。 

   “阳光观前”冲击波:“金乡邻”“阳光观前”两个社区精神文明品牌商标的注册成功,引发了强烈震动。构建和谐社区有了一个生动的抓手―――把街道社区工作视作为公共服务产品,把整合社区资源转变为聚合社区资源 

   近日,观前街道收到了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的商标确认通知书,“金乡邻”和“阳光观前”的商标权终于成功收归街道所有。 

   “金乡邻联谊会”是观前街道根据居民重塑和谐邻里关系的强烈呼声创立的群众性文化团队,由装驾桥社区居委会牵头,居民代表、社区单位共同参与,受到了群众极大的欢迎,开展至今4年整,活动开展得越来越火。“金乡邻”也因此获得了苏州市第十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十佳新事,并被中宣部列入全国思想道德教育范例,成为了观前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的拳头产品。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服装代理商在和街道工作人员闲聊时提到:可以将“金乡邻”作为一个商业品牌来使用,并笑称是否可以借用或转让。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经过了不少曲折,去年,国家商标局接受了街道在养老院、咖啡馆、茶馆等18类涉及街道利益的商标的申请。 

    一个街道同时拥有两个精神产品的注册商标,在国内十分罕见。而观前街道党工委书记胡岚更看重的,则是这两只精神产品品牌给街道工作带来的“理念革命”―――服务既是政府部门的职能和工作,也应该成为一种产品,一种特殊的公共服务产品。既然是产品,就有个质量、标准、竞争、经营的问题,品牌意识、特色意识,乃至商标意识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树立,也就成为必然。一位工作人员说:“阳光观前”这个品牌,对于我们意味着一种服务要求―――对于社区,意味着阳光灿烂、邻里和谐的文明指数;而对于社会,它就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个标杆! 

    理念的更新彻底改变了工作的模式。为树立“阳光观前”这个高水准服务标杆,观前街道在规划建设新办事处时,一反常态,把办公室改成了“超级社区服务中心”―――机关式的办公室没有了,机关公务员们也没有了“独立”的办公桌,他们的位子和角色,就是在服务大厅各个办事窗口的工作人员。 

    公共服务产品意识的确立,使区域社会资源在品牌旗帜下实现了由被动整合到主动集聚的可喜转化。去年,街道举办首届“阳光观前时尚生活节”,当街道的计划书放到辖区一些企业老总面前,依托“阳光观前”而精心创意的10个活动立即被“认购”一空。为什么?“阳光观前”这个品牌有含金量,是优质平台;搭载政府公共服务品牌开展各类公益、文化活动,正是打造企业自身文化品牌的捷径!整整两个多月的大大小小群众文化活动,全部走了市场化的路子而没让街道掏一分钱,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正是由于社区资源的注入与汇聚,使很多原本完全属于社区居民自娱自乐的活动得以引入专业单位和人员的参与,使社区活动做出了大气魄。“金乡邻”花鸟艺术节因为通灵翠钻提供了全程赞助,各项活动邀请了市插花协会和赛鸟协会等进行组织、操作,使活动规模、档次和专业水平都走出了社区这个小圈圈。 

    品牌化新启示:创建精神文明品牌,使社区的和谐之音融合为“大合唱”,是和谐创建的创新之举,在怎样有效汇聚资源、提升认同感等诸多方面,开拓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新空间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创建和谐的重要抓手,而精神文明建设自身的创新水平恰恰是难点和关键所在。平江区社区精神文明品牌化的探索给我们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品牌化成为打破社区陈旧工作模式的利器。“一家人”超市的成功创建,已经生动地说明:要想打破社区工作的老框框、老调调,就要想方设法创建新的载体,同时在新载体的运作中创建新机制。而这种以新载体为阵地,打破旧模式的过程,恰恰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化的开拓之举。一旦形成了一个新的创建平台,就等于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开拓了一片新视野。“一家人”慈善互助的创举,就是在“一家人”这个品牌的平台上创造的新经验,并且一炮打响,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示范。 

    启示之二:品牌化成为社区资源新的集聚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大难点就是资源缺乏。如果单纯从区-街道-社区的单一线性网络来看,资源可谓十分稀缺,“要做一点事,就得求爷爷告奶奶”,所谓整合资源,只是单向的。而品牌化工作,正是创立了一个双向互动乃至多向互动的新的平衡点。社区创造了一块金字招牌,也就是搭了一个公共服务的大戏台,这个戏台涉及面广,推广度高,吸引力大,自然成为社区优质资源争相汇聚的热点。 

    启示之三:品牌化成为凝聚人心、创建“认同感”的催化剂。和谐社区创建成功与否,一个重要标志是―――社区的老百姓对社区是否有相当的认同感,而品牌化工作正是塑造认同感的一剂“催化剂”。“催化剂”之所以“强效”,就在于平江区把精神文明品牌进行了完全人性化的操作,把金字招牌做到了市民群众的心坎上。且看,“温馨娄门”锁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解了为人父母最大心结;“情暖桃花坞”关注了社区群众最大的难处,让一批批下岗人找到了新岗位;“苏锦新家园”把社区里大量的外来人口看作自家人,要为他们建一个温馨的新家园……品牌化的针对性决定了凝聚力,凝聚力决定了认同感,而正是可贵的认同感,打开了社区一片片让人赏心悦目的和谐天空。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