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法》四十周年 | 回望 40 年 :我的人生跨界感悟
〖2023/4/14 9:37:02时〗 白兔商标专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信息来源:中华商标杂志 信息整理编辑:紫藤
    2022年是《商标法》颁布40周年,也是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蓬勃发展的40年。40年前,我从大学校园步入人生职场,从此与商标结缘,亲历并目睹商标工作历史性跃升与巨变。40年后,回望一路走来的每一个脚步,每一次不一样的视角,让我体验到不一样的跨界人生,也收获了不一样的跨界感悟。
    01、从档案管理到商标审查的跨界
    1978年,我有幸成为恢复高考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科技档案专业的大学生。1982年,恰逢《商标法》颁布的第一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商标局,从此档案库房里留下我的足迹和身影。10年之后,我从档案商标管理者成为商标审查员,从这时起才真正接触商标法律工作。
    档案学与法学方法论、研究对象不同,前者具悠久的历史,是以档案现象为研究对象,后者则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当档案学与法学不期而遇,使我连接起商标档案理论和实践,还在商标审查中贯通起法律获得和法律适用的桥梁。
    商标档案管理与商标法律工作虽领域各异,但商标档案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凭证性,在商标审查中发挥着“定海神针”的功效与价值。事实上,商标工作本身就具备跨领域、跨学科特点,并赋予商标档案丰富的多样性。
    02、从公务员到人民教师的跨界
    1986年,职场生涯的第四个年头,我响应号召参加中央机关讲师团,和各大部委一批高校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一起赴闽北支教。站在神圣的三尺讲台,看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一双双求知欲的眼眸,开启了教书育人的处女秀。这不仅圆了我的一个教师梦,也让我又一次踏上终身难忘的跨界之路。
    一年两个学期下来,讲课、提问、答疑等教学环节渐入佳境,更不可思议的是竟总能踩着铃声下课,这不得不感谢让我成长的三尺讲台。支教之路与商标工作看似相去甚远,但我的教学组织、语言表达和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也为日后职场生涯夯实了基础。
    这一年的教师节是我今生渡过的第一次教师节,也是唯一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师节。作为一名支教者,一年的时间并不长,但这段特别的经历却让我做了一件一辈子都值得去做的事。我们曾播撒知识种子,用心去浇灌花朵,它好似一曲青春的歌流淌并渗透到内心的深处。
    03、从官方机构到社团组织的跨界
    在商标局期间,作为初入职场的新人,我的主要任务是多学习、多思考和多实践。时间久了,自己慢慢地充实,渐渐找到了定位。在这一时期,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开始对商标档案、商标审查等工作有了新认知。
    看似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丢掉铁饭碗来到中华商标协会,成为《中华商标》杂志的一名编辑。过去坐机关,我只是撰稿、投稿,当编辑后约稿、组稿和审稿,在全新的岗位接触到更多的、新鲜的人和事。创刊办刊虽面临诸多困境与艰辛,但却充满着激情与憧憬。
    在《中华商标》编辑部的日子里,从策划到组稿,从编辑到印制,用镜头记录下来的每一个瞬间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感慨与惊喜,也增长了知识与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聆听人们讲述各种商标絮语中,从多维度视角感受到方寸之间不一样的商标魅力。
    04、从中华商标协会到商标评审的跨界
    命运又一次改变了我,机缘巧合地来到一直对我有着磁场般吸引力的商标评审这一全新岗位。在这里我沉下心翻阅厚厚的案卷,梳理案件焦点,分析在案证据,撰写评审裁决文书。更重要的是,能够向各位资深审查员学习请教,更加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我体会到,商标评审考验着我们每一个审理者的知识、经验,能力以及价值取向。从商标授权确权程序的目标设定到法律具体条款的制定,每一个案件的裁决都是一次法律适用的过程,而评审程序设置追求的不仅是处理商标纠纷的效率,也注重最终的裁决结果。
    在身边接触到的各种疑难复杂案件中,既要考量特定的历史渊源与背景,还要考虑案件事实认定、相关法律解释和法律适用等诸多因素。沉浸其中收获满满,常常会有一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更加领略到商标评审的专业性和精彩度。
    05、从业务干部到党务工作者的跨界
    俗话说:三十不改行,四十不学艺。没有想到的是,干了大半辈子商标业务的我在年过半百后转型,从一名从一个业务干部成为一名专职党务工作者。这意味着,我要“活到老学到老”,把这一新的角色既当成是一次崭新的机遇,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刚开始起步时我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却一时半会儿摸不准切入点。在众人帮扶和支持下,我逐渐找到党建工作的定位,并努力破解“两张皮”问题,不断探索党建工作与商标业务的双融合、双促进和双提升,实现党建工作与商标工作的同向聚力和深度融合。
    在履职的5年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新时期党建工作要力求贴近党员干部的心,通过我们的工作去寻找与党员干部思维、情感和心灵的共鸣。在一点一滴的日常工作中,一同相互欣赏,一道相互推动,催生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
    06、从退休人员到人民陪审员的跨界
    2019年,我步入花甲之年。离开商标工作岗位,回归家庭和自我,品味恬淡的生活,拥抱快乐的岁月,享受惬意的人生。当我慢慢放缓脚步欣赏晚霞时,一次不经意间地转身给自己的人生风景线又增添了一道斑斓亮丽的色彩。
    2020年,我搭上开往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的直通车,从商标行政确权授权者变身为不穿法袍的法官。承载着人民陪审员的称号再度出发,参与审理商标、专利等民事纠纷案件,还接触到计算机软件合同开发纠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技术类案件。
    从商标授权确权行政程序到知识产权的司法裁判的经历,为我打开了又一扇新的窗口,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件中感受到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的阳光与温度。沿着法治轨道继续前行,收获了公平正义照进现实的执着和坚守,也深刻体会到知识产权的意义与价值。
    07、几点感悟 :
    我眼里的角色进阶和跨界之路
    跨界无边。冥冥之中,总感觉有一种不可预知的力量改变我们的运行轨迹,来回切换到无法预想的“频道”。在人生时间轴上,商标工作者的人设可以被突破,跨界之路没有终点。要追随快速创新与变革的新时代,就要不断出圈破圈,直面并打破各种边界。
    拓展认知。每一次不期而至又始料不及的变化,都使我不自觉地迈向跨界之路,让我的人生丰富多彩。跨界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长远眼光。各种尝试与选择,常常意识到自己的眼界有局限,发现、分析、理解和洞悉显得非常的重要。
    学科交叉。商标工作创新有赖于各个学科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商标工作发展需要汲取和借鉴多个学科的养分,在研究范式、方法和内容等相互影响与渗透。跨领域知识的结合能够重塑新知,收获独特的视角,也有助于推动商标理论和实践的守正与拓新。(杨萍)
    作者系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原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