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培养模式 塑造商标人才

〖2022/8/8 9:32:09时〗 中国商标专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信息整理编辑:小白
 
                                                                        我国高校探索培育复合型、应用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显成效——

  在流火的7月,各地考生正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知识产权专业的学子也在其中。今年,华东政法大学将迎来上百名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新生;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计划招生170人……到了丹桂飘香的9月,对知识产权满怀憧憬的学子们将步入高校,学习商标法在内的一系列知识产权课程。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有50余所高校建立知识产权学院,上百所高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华东政法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湘潭大学等早一批设立知识产权专业的高校先试先行探索商标等人才培育的新模式,越来越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这里起航,投身知识产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热潮之中。

  多维融合 铸就复合型人才

  “得益于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模式,我拿到了业内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涉外商标代理人岗位的录用通知。”孙小荃是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22年知识产权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她本科专业为英语,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湘潭大学攻读知识产权第二学士学位后,进一步深入地学习了知识产权课程,实现了英语和知识产权的融合,为成为复合型人才并走上心仪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产权属于法学,但与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有着交叉和融合。因此,知识产权人才应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已是业内共识。

  “湘潭大学坚持知识产权与法学、管理学、理工科等学科交叉,强化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融合,为公检法、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培养具备法学思维、理工科素养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肖冬梅介绍,截至目前,通过这一模式,湘潭大学累计培养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毕业生490名、硕士毕业生462名、博士毕业生16名。

  精品课程是人才培育的基础,湘潭大学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还体现在课程设置上。2010年,湘潭大学推出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我们身边的知识产权》,包括了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这一系列课程的授课人员,既有知识产权学院的优秀教师,也有实务精英导师,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结合,让我们获益匪浅。”孙小荃介绍。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是理工科院校中较早设置知识产权专业和设立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校,在复合型人才培育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模式。

  作为重庆理工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重庆知识产权学院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家培养知识产权高级专门人才的知识产权学院。该学院在全国率先探索了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知识产权复合性应用型人才模式,始终坚持以培养应用型实务人才为核心。

  “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庭审进校园’‘名企名经理上讲台’等‘嵌入式’课堂教学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务能力。”重庆知识产权学院院长苏平介绍,在“嵌入式”教学中,该学院邀请国内知名教授、律师、中国民间商标博物馆馆长、重庆市商标协会会长等多位国内专家学者和实务精英入校进行商标法等知识产权讲座,为学生拓宽学术视野和培养实践能力搭建平台,先后帮助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实现就业1000余名。

  以赛促学 培养应用型人才

  商标法课程是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主干课、必修课,在商标法课堂中讲哪些内容、怎么讲?这一直是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商标法教研室主任王莲峰在思考的问题。“大学课堂与中小学不一样,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课堂上老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十分重要,不能太枯燥,要寓教于乐。”王莲峰表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决不主张“满堂灌”式教育的王莲峰在商标法课程中创造性地加入2项大赛:一个是商标设计注册和演讲大赛,另一个是商标品牌故事大赛。“前者将商标程序法中申请、注册、管理等贯穿其中,后者更加强调商标的维权保护和运用。”王莲峰介绍,自2005年至今,其首创的商标设计注册和演讲大赛已经举办16届,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沟通协作的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近年来,以赛促学的模式很受欢迎,除了在校内开展商标主题大赛,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湘潭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都参加了两届全国高校商标热点辩论赛。在今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华商标协会全国高校商标热点辩论赛决赛中,上海交通大学、湘潭大学分别摘得冠亚军。

  “通过参加这样的赛事,培养了学生们对商标制度研究的兴趣,有助于带动他们研究商标制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在辩论交流中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谈及组织参加全国商标热点辩论赛的初衷,作为此次辩论赛冠军队——上海交通大学的指导老师王杰这样说。

  “决赛备赛期间正好处于上海疫情形势较为严峻的时期,队员们身处不同地方,很难有线下讨论的机会,赛题讨论和辩论稿准备都通过远程会议进行。同时,6月正处于学期末,队员们还面临期末考试的压力。尽管如此,指导老师频繁于线上组织赛前模拟辩论,队员们也克服困难,积极准备。”王杰介绍,对于学生来说,这一次别样的参赛经历,不仅进一步夯实了学生的商标专业知识,还塑造了勇于战胜困难的品格。

  “此次辩论赛的辩题都非常有研究意义,在准备辩题的过程中,队员们系统学习商标法知识,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和立法动态,不断打磨观点。”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此次辩论赛队长的刘诗盈表示,参加此次辩论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论证、表达能力,还拓宽了在商标法领域的学术视野,提高了分析解决商标争议问题的能力,对以后走上“实战”岗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本报记者 王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