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wtp#云南日报消息:
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名牌正向中国涌来,中国名牌正经受着涤荡。面对国际强势品牌的竞争与挑战,人们不禁担忧:云南名牌,能否走出云南?
名牌是竞争力
2004年,在省政府隆重举行的云南名牌暨中国名牌表彰大会上,一批“云南造”的中国名牌和云南名牌在众多优质产品中脱颖而出,省政府向社会公布了28家企业的34种“云南名牌”产品,加之2003年获得“云南名牌”产品称号的55家企业的65种产品。至此,云南名牌已形成英姿勃发的阵容。
应该说,99个云南名牌所展示的不仅是云南省现阶段实力雄厚的企业群体风采,也是云南省企业进军国内外市场并迎战世界名牌的一支生力军。据统计,83家企业的99个名牌产品,涵盖了云南省烟草、有色冶金、磷化工、机械等领域,这些产品不仅消费者认知度高,而且产量、质量、生产能力及市场销售额已在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云南省经济学家指出,公布云南名牌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企业以质取胜、以新取胜、以诚取胜,并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推进工业强省,发展云南经济。
整合壮大,发挥品牌优势,正成为云南省众多企业加速发展之路。 2003年开始,国家烟草总局在云南实施的烟草产业整合及机构调整大动作中,云南省卷烟产品的名牌优势已显而易见:
———以“红塔山”为首的玉烟品牌,利用其品牌优势当之无愧地联合重组了大理、楚雄、长春、海南、辽宁的五家卷烟企业。
———以“云烟”为首的昆烟品牌与东北、内蒙古的卷烟企业实现了联营,并重组了春城卷烟厂。
———以“红河”为代表的红河烟厂则重组了昭通卷烟厂。
2004年这三大中国名牌卷烟生产企业的年产销量不仅分别达到了254、130、126万箱;而且,这三个品牌的卷烟产品在同年均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
黄磷产品在实施企业整合的同时,也推出了自己的品牌,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
这是不可小视的数字:2002年,云南名牌产品销售额达457.32亿元,占全省工业销售额的34.82%;利税总额为300.97亿元,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53.95%;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3.9%;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例达58.6%。 2003年,云南名牌的销售收入达509.59亿元,占全省工业销售收入的37.73%;利税总额为337.72亿元,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76.92%;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9.19%;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例达77.82%。
这组数字在提示我们:名牌产品在推动一方经济增长中作用巨大!
这组数字在告诉我们:名牌是质量,是效益,是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在无形资产越来越被市场关注的今天,市场竞争已经进到了品牌竞争时代,任何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都会体现在其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上,而一方企业群体的竞争力,决定一方经济!
名牌需要呵护
经济学家对云南的名牌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也抱以冷静的思索:在云南本土涌出的名牌产品中,除“红塔山”、“云烟”、“红河”、“云南白药”等称得上中国名牌外,云南名牌们大部分都还只是区域名牌。不久前,记者走进“云南红”酒业有限公司的办公大楼,公司董事长武克钢在得知来意后,告诉记者:“几年前,一些商家及企业也都看好云南的酒业势头,但是经过5至6年的市场搏击,能成为知名品牌的却不多。当年云南的‘红河红’完全有机会做强起来的,不幸的是,‘红河红’商标于2001年被省外一个自然人恶意抢注。一个恶意抢注,打垮了云南省一个很有希望的品牌!”说话间武克钢不禁有些愤愤。
名牌效应,已是社会各界有目共睹的事实。以“可口可乐”为例,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后,用的是中国的水、中国的包装材料、中国的劳动力,但由于有了“可口可乐”这个价值连城的世界品牌,“可口可乐”公司每年从中国市场挣走10多亿美元。这些世界名牌挣的就是无形资产这份钱,吃的就是名牌这身价。
“一花独秀不算红,万紫千红才成林”,如果云南卷烟品牌只出了一个‘红塔山’,市场是不会认可云南是中国名优烟产地的。地域名牌好比丑小鸭,在长成白天鹅之前应该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呵护,只有当云南名牌成长成了中国名牌,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及拉动也才能真正显现!但是,由于缺乏一个创造及呵护名牌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致使“红河红”这样的云南酒业品牌最终没能成为中国名牌。
云南企业要创立全国名牌,一定要有名牌意识。面对云南品牌一旦在市场上成名,就有可能被抢注的现实,经济界人士疾呼:云南地域品牌再也不能被忽视!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域名牌的商标注册,实质也是一场残酷的市场竞争。创品牌、创名牌就一定要有市场竞争意识。人们不禁呼吁:有志开创名牌的企业家,首先要用市场竞争的意识保护好自己的企业或产品商标权,才有可能为明天的名牌之路走好坚实的第一步。
名牌应走出的误区
有经济学家认为,所谓名牌,一是在市场有真诚的、持久的、广泛的信任度、美誉度、知名度;二是必须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三是名副其实的、靠真实的业绩在市场中获得稳固的一席之地的品牌。对于什么是名牌,消费者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这就是:名气大,口碑好,质量优,企业大。
虽然评述不同,但标准是一致的。而这个标准,正是企业和企业家们创名牌的方向和要遵循的道路。用这个标准衡量云南省多数企业,令有识之士感慨不已:云南的名牌培育,还任重道远!
何谓之“远”、何谓之“重”?有识之士指出:要从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中走出来!“靠数量求效益”,是云南省企业创名牌的一个误区。
长期以来,云南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投资增长,资产扩大,产品数量增加,效益提高。这种效益增长的方式使云南省一些企业管理者有了这样一种认识:数量可以增加效益。于是有些企业不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更不注重培育产品在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当市场供不应求时,这些企业可以“辉煌”,一旦市场供大于求,或竞争对手强大时,便举步维艰,甚至退出市场。当年,在云南省颇具名气的“五朵金花”:“山茶”电视机、“茶花”汽车、“白玫”洗衣机、“兰花”冰箱、“春花”自行车,今何在?求量不求质、求一时市场效益而不求立足长远的技术创新,“五朵金花”一一凋零。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在省委、省政府强调云南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今天,就是要力求创造并形成一批云南造的“中国名牌”乃至“世界名牌”。国际市场上流行一句话:没有国际名牌的企业不是真正的国际企业。同样,没有中国名牌的企业也不是真正的名优企业。我们的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壮大,要成为地方经济的“领头羊”,就一定要把外延式增长放在次要地位,而把培育名牌放在首位。
“资源性产品不须创名牌”是云南省思想观念的又一误区。
云南省是资源性大省。围绕资源优势发展产业,是一条正确的发展之路,但也使不少企业出现了一种误解:资源性产品受资源量的局限,市场上供不应求,无须创名牌。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竞争中,名牌是一强大武器,它不仅能确保消费者的优先选择,更有高附加值来提升产品的“身价”。这个“身价”,决定了产品丰厚的经济回报。当年,云南省云锡公司的锡产品,就因为是世界名牌,产品进入各国除获得“免检”以外,售价还令人羡慕地比同类产品高出30%左右。今天,云南铜业集团生产的“铁峰牌”阴极铜,又因质量好、声誉高,市场销售价在同类产品中一跃领先。
经济界人士指出,企业创名牌,就是要通过品牌的无形价值,增加产品的有形价值。没有这个无形价值,资源性产品不会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因此,创一批“云南名牌”势在必行。而资源性产品创名牌,对正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云南省,就显得更为重要!
有人问,一个不大的温州城为什么能创出200多个国内外市场知名品牌?而拥有近四十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的云南,目前只拥有10个左右的中国名牌?一些独具慧眼的经济界人士指出:云南最具比较优势的,是云南省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该产业不仅是云南省“后烟草时代”的一大产业,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打造“中国名牌”的希望之所在。同时,由于云南生物技术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小,优势也就更大。有关专家呼吁:有关生物资源产业的品牌开发力度应该加大。
不久前,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振兴民族工业,鼓励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名牌产品。
我国经济界权威人士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省、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名牌产品,就好比一个民族没有英雄,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推进名牌战略应该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扶持名牌产品是振兴民族工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振兴云南经济,实施名牌战略,是云南省加快发展、快速追赶东部发达省区的必由之路!(刘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