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企业品牌意识让人忧
〖2012-4-12 13:19:11时〗 中国商标专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南海网 信息整理编辑:皓月
    近日,南海网连续报道了海南永和豆浆跟台湾永和豆浆“不是连襟”的消息后,很多网友对此甚为关注。有网友说:“好多年了,直到现在才了解海南永和原来是自己的产品。”而对于消费者的问题,海南传统永和豆浆一直不做回应。对此,海南大学广告系主任毕研韬认为,海南永和豆浆的做法“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专家:企业品牌意识让人担忧
4月7日,永和豆浆官方微博回复广大网友,“在海南省暂未授予任何门店。”而据记者了解,目前在海南,涉及永和豆浆字样的门面店已超过十多家。4月10日上午,家住龙昆南路的陈小姐说,她是海南传统永和豆浆的“常客”,从几年前在五指山路的豆浆店起,一起到现在的龙昆南路,“久不久就去那里消费,之前是跟朋友,现在是跟小孩。”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一直不清楚海南永和是自己的传统,而非台湾的永和,因为商家从来没有对此说明过。”
4月11日上午,南海网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国际战略传播学会理事长、海南大学广告系主任毕研韬副教授。
据毕研韬介绍,他2004年到海南后,曾去海南传统永和豆浆店吃东西,感觉服务质量比现在高,之后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光顾,后来出国一段时间, 2011年回到海南再去海甸岛的传统永和豆浆店去,发现“整个质量下降很多,感觉不如之前。”针对这一情况,就在前些日子,他发了一条“海口,永和豆浆,一个堕落中的品牌,惋惜!”的微博。毕研韬告诉记者,发微博最初的目的只是想让对方在服务质量上引起注重改善,之后将该条微博转发给永和豆浆官方网站,令他吃惊的是,“结果对方回复称:我们公司在整个海南省目前暂时没有授权门店。”他说,他一直认为海南传统永和豆浆是台湾永和的加盟店,没有意识到它只是海南本地的一个品牌。毕研韬称,从这一事件,他认为海南企业对品牌意识的淡薄让人担忧,希望能引起社会重视。
傍名牌不是捷径
毕研韬指出,品牌之间一定要有一个间隔,特性要有,特性是品牌的核心价值,一定要把它强化,这样才能让消费者明白是独特的单独的品牌,而不是其他品牌的一个附属品。
傍名牌做的好是在帮助别人推广品牌,做不好反而影响到其他品牌的声誉。从战略上来说,做企业是做品牌,不是做产品,打出一个产品,是为了品牌传播及品牌建设服务的。如果说只是定在只做一个产品,没有这种品牌意识,傍名牌是得不偿失的,这是一种短性的行为。从长远来说傍名牌不是捷径,只会付出很大的成本。
毕研韬教授认为,傍名牌起步快,推销成本降低了,很快打出知名度,收入增加,但走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问题,一旦被发现形象会受到伤害。在消费社会,人民关注的不是一个物理功能而是符号功能,消费者都会越来越看中品牌,企业对品牌一定要有新的认识。
律师:不勾成商标侵权
4月11日下午,南海网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海南昌宇律师事务所的米威律师。米律师认为,根据他所了解的情况,“海南传统永和豆浆没有对台湾永和豆浆造成商标侵权行为。”他说,海南传统永和豆浆已经在工商部门注册商标,享有合法的商标权,因此他是合法的商标经营。
虽然是合法的,但米律师也认为,海南传统永和豆浆与台湾永和豆浆不管在经营的产品还是经营模式,“都有一定相似的地方,这也说明当时海南永和的经营者在创业初期具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嫌疑。”而且在海南传统永和豆浆之前没有注册的时候,“确实存在误导消费者的情况,但注册以后,误导消费者的情况就没有了。”
米律师因此也认为,“企业在创业初期在选择商标的时候,千万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去傍名牌。因为如果企业的品牌做大以后,在正确使用商标的过程中还受到很多消费者的质疑,那说明当初的商标策略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因此,米律师建议,企业“最好根据自己的情况,通过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品牌跟企业一起壮大。”(记者 孙令正)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