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国产葡萄酒发起“绝地反击”?
〖2012-4-6 17:07:28时〗 中国商标专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酒海导航 信息整理编辑:亦晨
    在中国市场上,进口葡萄酒的假冒伪劣现象以及“傍名牌”、“傍名庄”等乱象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但这些现象都是在中国消费者对外国葡萄酒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盲目追求名牌、名庄葡萄酒所致,同时也给不法商贩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蒙骗消费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不过,在一般情况下,不法商贩都是用国产商品制售成进口商品,或者用外国的低端品牌来仿冒高端品牌,以此达到利用中国消费者的“崇洋媚外”心理从中获取暴利的目的。然而前不久,进口葡萄酒市场却出现了国外进口葡萄酒仿冒中国品牌葡萄酒的怪现象。
据央视报道,重庆市工商部门查获了一起法国进口葡萄酒涉嫌侵犯我国品牌葡萄酒商标的案件。报道称,重庆市工商部门在各大超市、名烟名酒店进行专项检查时,发现某超市内销售的一款法国原装进口红酒涉嫌侵犯了张裕葡萄酒的“解百纳”商标。
一个进口葡萄酒商,为什么要打中国品牌葡萄酒的主意,不惜侵权去冒犯中国本土葡萄酒品牌呢?这还要从目前的进口葡萄酒市场现状说起。
进口葡萄酒贵族“光环”渐失
中国的进口葡萄酒市场,目前已经几乎囊括了新旧世界十几个国家的几千种品牌。以往在很多中国人眼中,波尔多酒代表法国葡萄酒,拉菲代表波尔多酒,而1982年份的拉菲就代表了一切——如果用价格来衡量的话,因为在从1983年至今的近30年时间里,1982年份拉菲的价格已经暴涨168倍。
任何好东西只要被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发现,它在国际市场的价格就会猛涨。如今的进口葡萄酒市场风向渐转,在去年9月16日的香港ACKER葡萄酒拍卖会上,1982年份拉菲的拍卖价格已经从上半年的每箱70多万港元大幅跳水至约32万港元,价格几乎遭遇腰斩,同时,其他年份的拉菲酒也应声下跌,标志着在中国风行多年的拉菲神话走向终结,由此带来的拉菲泡沫也开始走向破灭。
伦敦国际葡萄酒交易所的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拉菲价格开始下跌,已经从之前的“神话产品”摇身变成了波尔多一级酒庄中表现最差的产品。2008年产的拉菲则是其中最大的输家,从去年3月的历史最高价每瓶11500元跌到现在的7500元,下跌幅度为45%。2003年份的拉菲跌幅为15%,1999年、2004年和2006年份的拉菲也出现负增长。拉菲的副牌“小拉菲”在2011年初涨到每瓶6500多元的高位后翻身向下,至今已跌去了20%。
一方面是拉菲泡沫的破灭,证明虽然法国列级名庄酒的进口量依然庞大,但拉菲品牌在中国市场独占鳌头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一方面是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南非、美国等新世界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风起云涌,标志着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高高在上的贵族“光环”渐失,变得更加平民化和普通化。
在进入平民化时代的进口葡萄酒市场,随着葡萄酒知识的进一步普及,进口葡萄酒再次延续了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态势。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11年1—11月,我国葡萄酒的进口量为32.5万千升,同比增长30.9%,进口金额达12.65亿美元,同比增长88.3%,而同期出口葡萄酒仅仅0.1663万千升,同比增长23.8%;出口金额达2115.07万美元,同比增长52.5%。2011年的中国已经成为法国波尔多产区的最大进口国,也成为智利出口葡萄酒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从进口产品来看,由于对非法灌装的担忧和对国外食品安全的信赖,原瓶葡萄酒和酒庄酒开始成为销售的主流。2011年前三季度,来自法国的原瓶进口葡萄酒已达8.2万千升,此数据接近其它所有国家和地区进口量的总和。
国产葡萄酒量质齐升
随着进口葡萄酒的快速增长和在中国市场平民化进程的推进,高端进口葡萄酒的造假现象以及2011年“公海灌装拉菲”新闻的爆出,再加上进口葡萄酒生产能力和中国市场对进口葡萄酒消费量的对比,致使进口葡萄酒市场扑朔迷离,真伪莫辨。
在进口葡萄酒伴随着乱象丛生的市场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国产葡萄酒品牌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也逐步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同时,由于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假冒伪劣产品的防不胜防而产生了不信赖思想,以及名庄酒价格的一路高涨,也使人们对其价值也产生了质疑,从而把消费方向逐渐转向了优质名牌国产葡萄酒。很多消费者宁可去买王朝、张裕、长城等价格适中的知名国产葡萄酒,也不愿意去买标价不菲而实际成本只有几欧元的“高价”进口葡萄酒。进口葡萄酒品牌很可能就是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才出现了仿冒中国葡萄酒品牌的怪现象。
近几年来,面对进口葡萄酒市场咄咄逼人的竞争,国产葡萄酒品牌变压力为动力,实现了产量和质量的双双提升。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11月,全国葡萄酒行业总产量达115.7万千升,同比增长13.0%。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自2011年起,规模以上企业的界定标准发生变化:由此前“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标准提高至“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标准改变后,纳入国家统计范围的行业企业数量有所下降,由2010年的248家降为175家。
企业数量减少而葡萄酒产量不断增加,说明国产葡萄酒企业不仅向大品牌集中,而且销量也保持了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市场葡萄酒的总体消费量在持续上升。伴随着国内葡萄酒行业的快速发展,葡萄酒产区也纷纷进入加速发展期,产区内产业品牌化、集约化发展,竞争力、行业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各葡萄酒产区通过举办具有产区特色和国际知名度的酒节、推介会等活动,产区的品牌影响力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都大幅提高。
与此同时,国产葡萄酒在质量方面也捷报频传,在多项评比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提升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2011年9月7日晚,全球最具权威的品醇客(DWWA)世界葡萄酒大赛在英国伦敦举行颁奖典礼,宁夏贺兰晴雪葡萄酒庄出品的“加贝兰”干红葡萄酒成为最大“黑马”,在参赛的46个国家提交的12254个样品中脱颖而出,获得10英镑以上波尔多风格红葡萄酒国际金奖。这是中国葡萄酒首次获得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赛的最高奖项,击败了来自阿根廷、美国、法国波尔多等世界著名产区的葡萄酒。品醇客(DWWA)大赛负责人说,“加贝兰”的获奖,是中国开始进入世界优质葡萄酒生产国行列的标志。
2011年12月14日晚,在北京举行的一场盲品会上,宁夏产区的葡萄酒,经过5名中国专家和5名法国专家联合组成的评审团评比,胜过法国的波尔多产区葡萄酒,引起了轰动。
近年来,虽然昌黎产区个别企业造假及公海灌装进口葡萄酒事件对国内葡萄酒市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国产葡萄酒品质不断提升,以张裕、长城、王朝等名优企业和贺兰晴雪、山西怡园等中小酒庄生产的葡萄酒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已颇受消费者信赖。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进口葡萄酒侵犯国内产品知识产权的现象,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葡萄酒产业的进步和国产葡萄酒质量的提升,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国产葡萄酒“龙年”振兴
日前,根据法国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国际葡萄酒与烈性酒信息公司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共计消费了19亿瓶葡萄酒,已经超过英国,成为继美国、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之后的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此外,中国已经跻身于全球第六大葡萄酒生产国、第八大葡萄酒进口国之列。
2006年至2010年间,中国葡萄酒消费增长了240%,仅2009年至2010年间就增长了33.4%。而在未来几年中,由于全球性经济衰退和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美国和亚洲将引领全球葡萄酒消费增长。而在亚洲诸国中,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预计增长速度全球最快。
但自2006年以来,进口葡萄酒对中国市场的冲击日益明显,连续多年保持15%—20%的增长,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前沿消费市场甚至达到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据中国海关和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国产葡萄酒的生产量为50.1万千升,进口葡萄酒达到17.02万千升,这意味着,我国葡萄酒的进口量已经占到国产葡萄酒产量的34%,占据葡萄酒市场份额的25%。
相比之下,近几年国产葡萄酒企业总体看来却应对乏术,遭遇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双重流失,令人对酒类消费国际化趋势下的国产葡萄酒命运颇多担忧。
而在“龙年”新春之际,市场上却传递出国产葡萄酒强势振兴的积极讯号:2011年岁末,张裕公司在广州高调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未来3年内将在广东区域拓展300家直营专卖店,同时启动“张裕国际酒庄联盟”,精选世界各国顶级酒庄的产品,以联合拓展国内市场;2012年1月份,“2012广东国际酒类商品展销会”组委会宣称,将以“国产葡萄酒产区年度推广”作为展会的主题,并将就此开展贯穿全年的品牌巡展、招商推介和产业发展研讨等一系列活动。由此可以看出,2012年很可能会是国产葡萄酒的“振兴”之年,各种积极的讯号或许标志着国产葡萄酒“战略大反攻”的开始。
国内葡萄酒消费的趋势并非指向奢侈品,因此,葡萄酒消费将会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对国产葡萄酒来说是最大的机遇,因为国产葡萄酒无论是在品质特色还是在品牌文化方面,都具有新鲜而强大的民族品牌力量。同时,随着葡萄酒市场消费者理性化程度越来越高,国内葡萄酒企业通过扎实的基地建设和产品打造,正在体现出品质及性价比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容小觑。
进口葡萄酒的来势汹汹固然压缩了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但也大大提升了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并形成了浓厚的葡萄酒消费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反而使国产品牌的东山再起变得“简单”——专注于品质的磨砺与传播,就能找到市场“知音”。
市场国际化趋势决定了葡萄酒企业的全球战略已迫在眉睫,国产葡萄酒只有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与强者共舞,才能实现自身的不断成长。所谓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国际化发展,不仅仅是把进口葡萄酒引进来,更要推动国产葡萄酒与国际市场接轨,塑造其差异化、个性化的国际竞争力。
国产葡萄酒借国际化路线提升自身实力,还体现在对国外酒庄资源的整合利用方面。尽管市场受到进口葡萄酒的挤压,但几大行业巨头却不约而同地向国外品牌借力,将其引进自身的产品序列当中,充当高端葡萄酒市场的“破冰船”。继收购智利的葡萄园及酒厂之后,中粮长城又拿下了法国波尔多产区的雷沃堡酒庄;王朝酒业目前在售的进口葡萄酒品种则逾300种,品牌数超过100个;张裕早在2009年便与法国波尔多拉颂酒庄、法国勃艮第桑德内酒庄、意大利西西里先锋酒庄等“豪门”结成了战略联盟,而随着“张裕国际酒庄联盟”直营专卖系统的启动,更将进一步提升其品牌美誉度和市场掌控力。
从种种迹象来看,国产葡萄酒在2012年或将由战略收缩转入“反攻”阶段,在葡萄酒消费一线市场上与进口品牌全面抗衡。也唯有通过这样的“正面交锋”,国产葡萄酒才能在国际化大潮中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水曾烁)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