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标十年
〖2011-4-29 16:26: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皓月
    从2001年至今的10余年间,中国商标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是一个春天般的10年:商标法第二次修改、商标代理机构全面放开、中国入世履行知识产权保护承诺、社会各界更加熟知并重视知识产权、本土企业凭藉商标等知识产权奋力前行。
人们在今天再思量时不得不承认,中国商标行业在过去10年里捕捉到的历史发展机遇不存在偶然。
有数据为证:
截至2010年底,我国商标注册申请量达到821.3万件,有效注册商标554.5万件,居世界第一;
2010年全年,注册商标申请量已突破100万件,连续第9年位列世界第一;
截至2010年上半年,我国行政认定的驰名商标数量突破2000件,全国有效的著名商标数量突破2.5万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数量突破900件、迄今达1100余件。
不要从表面意义上误读这组数据的罗列,更需要讲求实在:
以商标注册代理平均费用800元计,商标代理机构2010年仅在注册代理这项初级业务上获得营收超过80亿元(诚然其中有部分商标注册系权利人自行完成);
同时据业内人士介绍,比较普通商标,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为权利人带来的品牌溢价力达2倍以上,且在消费者中拥有更高的品牌忠诚度。
记述这10年,目的也就在于此:以小看大,见微知著。
    浓浓春意
中国商标行业绝非在10年前方才开端,只是在那前后它才方显格局。
10年之初,中国商标行业产业结构简单而直接。彼时的中国商标代理业仍受制于行政审批机制,有意者进不来,在内者做不大。没有竞争,于是围绕商标代理基本业务,包括注册、变更、转让、注销、补证、续展等,全国范围内151家商标代理机构与相对为数众多的商标权利人,两点即连接成一条供需链。
“两点一线”的生活已注定不会太久。2001年10月22日,中国被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天前,第二次修改后的商标法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决定同年12月1日起颁布实施。新的商标法共计8章64条法条,对比第一部新增23条,修改23条。这样的修改力度昭示着商标行业需要以可喜的变化适应一个崭新的时期。
真正的实质变化是在18个月后,但这期间,仍有一个重要事件将被历史铭记。同在2001年,这年12月12日,山东潍坊韩老大扒鸡店业主韩庆忠依据新修改的商标法,针对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不到两周前做出的一纸关于第1415919号“韩老大”文字图形组合商标注册不当争议案的行政案裁定结果,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
这是我国首例商标行政诉讼案。时光流转,到了2010年,这一年,我国地方法院新受理的一审商标行政案件已达2026件。
时间终于到了18个月后,2003年4月30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下发关于商标代理行政审批取消有关工作的通知。一泓活水自此注入,此后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截至今日,商标代理机构数量激增逾30倍,突破5000家。
到了此时,中国商标行业终于首次迎来了春天里的浓浓暖意,商标的第二次修改和商标代理机构的放开使这个行业内简单的供需链迅疾膨胀并酿出新枝。
    高速发展
事实上,作为品牌经济的配套产业,中国商标行业这10年的高速发展亦仅是为适应品牌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有10年内超过30项与商标有关的重要法律规范如影随行。
时间拉回2004年,对于中国商标行业而言,这一年在整个10年里被认为是较为平淡的一年。这一年中,有一组数字值得记录:在当年年初,我国注册商标申请量和注册商标数量先后突破300万件和200万件。
随着中国商标注册量的大幅度攀升,商标注册行政审批机构在此数年后开始逐渐显得不堪重负,2010年底,国家工商总局从2008年启动的解决商标审查评审积压工作的圆满收官,使此问题得以化解。
2005年新年过后,纠结了5年的海信集团“HiSense”品牌在德国以及欧盟地区被博世-西门子公司抢险注册的事件终以和解收场,海信集团还是未免付出一笔“不超过50万欧元”的学费。有趣的是,似乎作为一种回应,翻看海信集团关联企业的商标注册记录,其在2003年10月前后竟也在相关类别申请了多件与博世-西门子公司品牌近似的商标——“HBOCH”和“HSEMENS”(现均已为无效商标)。
这起曾称为中国企业商标保护问题“敲响警钟”的商标纠纷事件是否在日后为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这一命题在今天来看答案显然并不乐观:2009年和2010年,“王致和”、“恰恰”再倒覆辙——尽管它们通过法律途径即可拿回权利——但“走出去”时还是摔了一跤。不过话也可以说回来,2010年以来在中国商标业界炒得沸沸扬扬的苹果公司手机、平板电脑商标被中国企业在华在先注册事件,可能也会让更多人琢磨:“商标这东西,还真不好说……”
2004年和2005年的中国商标行业绝非如是几个剪影即可涵括。
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商标行业中的商标代理机构数量达到2317家。数量不是重点,乱象才是焦点。这一年中,黑代理现象、伪造商标受理通知书或商标注册证现象、商标恶意转让现象在2005年纷纷撞入人们视线,此后的一年间,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针对该种乱象以法律规范和强化打击力度双管齐下的方式,使该种类型现象得以遏制。
这种乱象之外,还有另一将在此后3年内持续产生不良影响的事件在2005年开始发酵。从这一年的10月开始,一年内司法认定的驰名商标突然激增115件,而自司法系统通过司法解释的规定获取驰名商标认定权的至此时的4年多时间里,共计认定的驰名商标数量仅为72件。直至2008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再次发布司法解释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做出新的规范时,司法认定的驰名商标数量据保守估计已突破1000件,其中对于绝大部分,倘若被相关公众见到后基本会问上一句:“它是谁呀?”
在商标代理行业放开后泥沙俱下背景下,行业巨变即将以商标服务机构的第一次转型作为开端。中国商标行业的供需链终于此时迎来升级节点,并于其后延伸出行业价值链和细化出行业企业链。
行业巨变
当2008年年初业界传出商标法将进行第三次修改的消息,并在此后接连获得来自官方的印证后,更多的人都开始意识到中国商标行业的发展速度是如此的超人预期。
2005年前后,中国商标行业内一批具有前瞻性的商标代理机构开始探索专业性增值服务,诉讼业务成为了它们首当其冲的选择。这批起始为数不多的代理机构,逐渐在内部分支出专业法律人士领衔的专业性律师事务所或团队。相比一件商标注册申请代理业务获取的平均值不高于800元以及一项商标异议代理业务获取的平均值不超过2000元的营收,一件涉及商标权属争议的行政诉讼业务,在一审阶段的诉讼代理费用即在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之间。  
由此,随着更多后继代理机构的跟进,商标行业服务机构告别了单一的基本业务代理所带来的微利运营时代。
在此之后的两三年内,随着商标服务机构业务的纵深,专业性人才被放量引入并获得成长空间。受益于此,商标权利人与商标服务机构之间建立起了更深层次的依托关系。某一品牌在某一市场区域内的与商标权有关的多种类型事务被系统化委托,代理、打假、文书拟定、公关、市场监测、会展活动一并被代入系统之内。此种情形之下,继诉讼业务成为服务机构重要支点,非诉增值业务亦得到爆发式发展,与此相对应,商标服务机构的产业部门获得再次细分的机会。
伴随着商标行业自内而起的供需链条的延展,外来势力亦呈入侵之势,并在中国商标行业内形成多元化企业链效应。2008年之后,传统的商标服务机构明显感觉到了来自外来力量的压力,不仅全国各大综合性律所纷纷跻身其中,包括公关公司、会展公司、品牌策划机构、品牌营销机构等在内的多种形态的组织机构亦逐渐向该领域渗透。
但在2005年至2008年这个阶段中,中国商标行业结构性变革中最值得注意的还是行业价值链的逐渐显现。这直接表现在商标事务不仅限于权利人与服务机构之间供需的完成,而直接导向对于品牌经济发展的动态服务和消费者利益的实现。从中,我们不再只看到权利人的商标注册、保护事件,还能看到一个案例引发的对于一项法条在公众层面的深入解读、一起现象引起的一个行业性专题探讨、一份判例对一种消费观念的影响,滇广俩“康王”之争事件、“红蜻蜓”系统清剿“异己”事件、“解百纳”通用名之争事件均是有益注脚。
关乎中国商标行业行业链发展的变革今天看来仍在继续。目前在商标服务机构塔尖方阵内初显的迹象表明,针对大中型企业或行业组织提供高端整合性知识产权解决方案是这类机构的又一新诉求。据介绍,这一诉求以企业现代化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为出发点,包括企业知识产权梳理与配置、行业数据收集与分析、专业性人力资源的分享与供给、市场营销与公关的知识产权策略辅助等内容。
第二次转型能否在期望中完成,商标服务机构能否变身高端整合性知识产权解决方案提供商,仍须拭目以待。
中国商标行业10年绝非以上种种即可囊括,但开始便已说过:以小看大,见微知著。记述这10年,目的也仅在于此。 
                                                                                              (崔文宇)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