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人们都追求生活品质,喜欢买名牌。可是,市场上有不少山寨货,鱼目混珠,模仿程度高,让人难以分辨。一些企业或商家为了模仿知名品牌,又躲避法律责任,就琢磨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商标,有些还非常雷人。比如把“康师傅”整成“康帅博”,“五粮液”整成“二粮液”,诸如此类,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很难分辨。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晒晒市场上的各种“傍名牌”,让大家开开眼。
    超市内酒类品种繁多,一个牌子的酒就有好几个系列。但是,您看这款“茅台醇”,再看这款“茅台液”,外包装图案和字体都和茅台非常像,而内包装上,也是红盖白瓶的茅台长得差不多。但是一看价格,估计您就得傻眼了。
同是茅台酒,价格不一样,品质自然也不同。茅台是茅台酒厂出品的“茅台液”、“茅台醇”是习水酒厂出品的。虽然厂名不同,但是“茅台液”“茅台醇”借助印有“茅台”的精致外包装,依然能卖出好价,甚至高出本地酒的价格。
据了解,在消费领域,这种高仿傍名牌的现象非常普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打“擦边球”。就是利用模仿著名商标,使消费者误认为是著名商品而购买比如有的不法商家将“白猫洗衣粉”改成“日猫洗衣粉”,将“阿迪达斯”改成“阿达达斯!”、“阿迪多斯”“阿迪巴斯”之类的,将“康师傅方便面”改成“康帅博方便面”之类的。
二是将著名商标名注册为商号。这种“傍名牌”,就是将著名的商标注册成为自己的公司商号,混淆公司名称与品牌名,使消费者误以为著名的品牌就是这家公司生产的。比如针对知名品牌“五粮液”,一些企业注册了“二粮液”、“七粮液”之类的商标
  第三种是“海归壳派”,通过国际注册公司在海外注册公司和申请商标,使消费者认为这是国外的公司生产的,是国外的品牌,但是企业的产品仍然在国内生产和销售。
    第四种是自己“监制”国际品牌。为了拉近自己与知名品牌的关系,一些经营者甚至自己亲自“监制”国际名牌。具体做法是在香港等地先注册一个名称和一些国际名牌非常相似的公司,然后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上打上由这家公司监制。给消费者的感觉是国际名牌的公司对这些产品进行质量监控与质量保证。而往往消费者缺乏辨别能力,看了这些傍名牌产品后,以为是买到了名牌。
                                                                                         (记者 徐友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