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酸奶”争相傍名牌看食品行业商标保护
〖2010-10-28 16:11: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新华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皓月
近两年,一种传统“老酸奶”因其独特的包装和口味,引得众多消费者追捧。但是,随着行情节节看涨,各地众多奶企纷纷争相“卖老”,希图分一杯羹,一时间拉开了一场“老酸奶”的“混战”。 
因为上马易、转型快、利润大,食品已成为容易产生盲目跟风的行业,“老酸奶”品牌的混战正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一拥而上的盲目跟风正在影响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亟待企业加强自律、行业正本清源。 
乳业“黑马”频频遭遇“山寨” 
在青海的各地有一种传统酸奶,凝结若豆腐花,用碗盛着,食用时用小勺挖取。这种酸奶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许多到过青海的游客们都被这种“美食”所吸引。 
2008年青海“小西牛”乳业公司成功实现传统酸奶的工业化生产。为了突出青海本地特色以及传统特点,他们将这种新产品取名为“青海老酸奶”,还设计了以蓝、白为主色调的青花瓷造型外包装。“因为青海最早的碗装酸奶就是用蓝色花纹的白瓷碗装的。”小西牛乳业总经理王维生说。 
“青海老酸奶”一经问世,立即受到追捧,日产量从最初的4吨一直增加到70多吨仍然供不应求,许多到青海旅游的游客都成箱购买。这一火爆的现象,很快引起了全国各家乳业的注意,各地的形形色色的“老酸奶”纷纷上马,其中不乏蒙牛、三元、完达山这样的乳业巨头。目前市场上,多地生产的“老酸奶”令人眼花缭乱。 
许多消费者表示,对形形色色的“老酸奶”们,真的只能是雾里看花。“你看,现在好多的老酸奶,我看了一下,好多连包装甚至都一样,白底蓝花的塑料碗,扣盖里藏着一个折叠小勺。”消费者何先生说:“有时候不仔细看还真的分不清,这对消费者是种误导。” 
王维生说,“青海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食用酸奶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青海老酸奶其实代表了青海一种食用酸奶的文化。”他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消费者都有点恍然,到底什么牛奶好。而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奶源纯净、无污染,这一高品质的环境是“青海老酸奶”生存的根本。 
王维生说,“青海老酸奶”是小西牛的“拳头”产品,仅2009年销售额就达到8000多万元,2010年有望翻番,达到1.6亿元。对于目前的“混战”,王维生非常无奈。现在虽然还没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量,但是他担心,这种无序的局面,长远来看对企业发展不利。在混乱的局面下,万一哪家资质不够的企业“出点事”,连累的是整个行业。 
实际上,业界担忧的问题已经有所显现。公开资料显示,今年6月,吉林工商部门对长春和吉林两市的食品进行抽检,一品牌东北老酸奶被检测出存在不合格的问题。 
食品行业跟风频现 维权成本高是主因 
实际上,在食品行业,盲目跟风频频出现。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很多企业不愿投入资金和精力进行研发,抱有“捞一把”的思想。对此,王维生表示,很多大厂商看见新产品出现后,立刻租个小工厂代工,依托成熟的渠道往外推。“能赚多少是多少,还能冲击新进这个市场的企业,何乐而不为?回头这个产品的社会信任度没了、市场死了,他们转头做别的就是了。”王维生说。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大部分老酸奶价格在每碗4元左右,几乎是普通酸奶的两倍。业内人士指出,国内普通酸奶市场份额已经被大品牌瓜分殆尽,中小乳品企业急需开发出新产品拓展生存空间,老酸奶售价较高、利润空间可观,因此大家争相生产也就不足为奇。 
第二,食品行业技术“门槛”较低,易于抄袭、模仿。乳业资深人士陈渝指出,在青海老酸奶面市之初,同行对这样一款回归传统工艺的酸奶产品还抱着观望的态度,大概在一年之后,就陆续有企业跟进。 
陈渝介绍,老酸奶就是采用凝固法加工制作的传统酸奶。在技术层面上,老酸奶并没有特别的进入门槛。小西牛的特别之处,就是将“老酸奶”作为一个专门的酸奶品类概念提出来,这种几乎没有技术壁垒的产品,被模仿很容易。 
第三,企业单打独斗,维权成本过高、难度大。对于目前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老酸奶”,王维生表示,当时只是注册了“青海老酸奶”这个整体商标,别人用“老酸奶”也不好说什么。这种现象在食品行业中其实屡见不鲜。就像葡萄酒中的“解百纳”,还有像蒙牛的“特仑苏”,不管是谁最先提出的,现在也都在用,何况维权的成本太高,目前企业还没有这个精力和资金。 
第四,许多食品企业软硬件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一些业内人士指出,许多食品企业老板创业时大都是通过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然后跟进模仿进入某行业的。但在进一步的经营发展中,这些企业明显出现缺乏创新的常见短板。 
企业应积极维权 行业须加强自律、正本清源 
对于“老酸奶”各生产企业的争相“傍”名牌现象,陕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尹晓俊说,食品行业本身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在目前“老酸奶”的混战中,不排除一些“杂牌”趁虚而入,追求的只是眼前的短期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可能会对整个新兴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样的事件在奶业中并不是没有前车之鉴的。”尹晓俊说。 
专家建议,针对食品行业的盲目跟风热,企业要主动维权。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商标一处副处长刘贵增认为,被“抄袭”企业对此置之不理的做法并不可取。企业自身应积极维权,保障名牌质优产品在市场上应有的地位。 
刘贵增说:“当市场做起来之后,尤其是品牌成为市场上知名或者驰名品牌之后,其他企业尤其是一些不具备实力的中小企业将跟风搅乱市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所以有必要正本清源,肃清市场。” 
刘贵增建议,第一条途径,企业可通过认定驰名商标寻求保护。首先,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设计和创立具有显著特征的商标,通过聘用专业代理机构进行商标注册申请;就企业已经投入商业使用的或者即将投入使用的未注册商标要及时提出商标注册申请,以确保在先申请权利。其次,伴随着未注册商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日益增加,企业应当注意防止自己的商标演变成为行业的通用名称,造成同行业者效仿时使用。所以,当未注册商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已经达到驰名的事实和程度时,可以通过行政或者司法程序请求认定驰名商标来获得保护。 
第二条途径,从法律角度上看,伴随着企业经营规模和品牌宣传使用的日益扩大和增强,品牌知名度日益提高,不可避免发生各种“傍名牌”形式的侵权行为。当品牌是未注册商标而面临此种现象时,由于不享有商标专用权,很难通过法律手段予以解决。但是并不是没有法律救济手。企业可以通过认定驰名商标来保护其商标权益,或者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来寻求权益保护,制止仿冒或者“傍名牌”行为。可以通过工商局提出商标侵权行政查处或者向法院提起商标侵权诉讼。 
对于企业“成本高、维权难”的问题,刘贵增说,企业应当通过商标监视,发现抢注商标,通过提出商标异议或者争议等,撤销恶意抢注的商标;通过市场监视,包括互联网络监视,及时发现仿冒或者“傍名牌”的侵权行为,并及时通过行政程序或者司法程序制止侵权行为,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尹晓俊表示,规范食品行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也是重要途径。一味的盲目跟风模仿,对行业来说风险很高。因此,行业内部应加强自律,培育品牌意识。而监管部门应根据发展现状,制定一套准入标准,引导行业从零星向规模经济发展。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