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第一人”王海现身古城吐心声“维权更难了”

〖2008-3-15 15:30: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西安晚报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陈燕
 


    目前的消费环境是变好还是变坏了,如何改变消费者长期处于的弱势地位,本报专访来西安打假的“国内打假第一人”王海和知名职业打假人杨连弟,并听取了陕西省消费领域几位专家的意见,以帮助读者解读目前的消费维权现状。

  ■观点碰撞 

  消费环境有所改善? 

  甲方:消费环境并非恶化 

  陕西省消协副秘书长张正佑认为,消费者个人维权是一件勇敢、有智慧、有社会良知的事情,可以弥补政府工作的不足,但他不认为近年来的消费环境恶化了,“主要是我们的市场太大了,行政成本和执法成本也很高。另外,目前的惩罚制度也不足以制止制假造假,不足以让涉假者倾家荡产,所以假产品就难免存在”。 

  乙方:维权成本高了 造假成本却很低 

  “近两年来消费环境是否改善了?”对记者的提问,王海说:“应该是越来越恶劣了。像房产类纠纷,业主跟物业打官司,最终能打赢的不多,其他诸如婚介、职介、网络购物等等,欺诈行为越来越严重”,他认为,那些有“三包”规定的商品,消费者维权相对容易些,而那些大宗的、新兴的商品或服务,消费者维权则难得多。 

  杨连弟同意王海的观点,如今消费者的维权成本更高了,而造假者、欺诈者的成本却很低,“就像电视购物,绝大多数的广告涉嫌夸大功能、虚假宣传。执法部门对涉假的处罚力度太低,很多部门甚至拿不出处理结果,以至于放弃维权的人占到了受侵害者的半数以上”。 

  ■热点剖析 

  打假打错对象 

  是否构成侵权 

  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西安分所的杨蓬伟律师认为,按目前法律规定,在法院审理或鉴定机构鉴定前,没人有权力去认定某种产品为假,“如何去界定一个产品为假?一旦遇到打的不是假产品,您是否要承担侵害他人名誉的法律责任?” 

  王海认为,在帮企业打假的时候,假产品都比较好判定。如果是100%的假冒,通过商标企业就可做出鉴定,直接证明这是假的;如果是仿冒,是否构成侵权要让工商部门认定,或是到鉴定机构做鉴定。“有根据才能提起诉讼,如果打假构成侵权了,也肯定要承担责任”。 

  ■王海印象 

  见到王海时,他似乎又胖了,果真,“我都快200斤了”,王海说,主要还是忙的,压力大,吃饭休息不规律。话虽如此,记者觉得王海还是没有太大改变,脸上照旧架着标志性的茶色眼镜。说起话来,他仍然很健谈,只是和杨连弟的词锋锐利相比,多了几分平和与商榷。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