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品牌该如何转向?

〖2008-1-3 14:07: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小鸟
 


    嘉兴品牌也曾有过辉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驰名全国的“海鸥”电扇、“益友”冰箱、“嘉毛”呢绒以及后来的“糜老大”、“雪豹”等品牌,一直是“嘉兴制造”的骄傲。

    但由于种种原因,昔日的不少知名品牌已开始沉落,取而代之的是加工贸易和贴牌的火热。

    正基于此,从2005年开始,创牌运动在嘉兴火热兴起。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商标总量已超过1.3万件,拥有600余件驰(著)名商标。但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嘉兴产品的品牌价值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要想达到“量变到质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尴尬:贴牌依然热衷

    嘉兴有十几万各类市场主体,平均每4家才拥有1件注册商标,与我市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很不适应,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对1288家企业进行抽样调查,有注册商标的只有201家。

    嘉兴市工商局

    “造成目前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嘉兴企业从事无牌或贴牌生产者众多。”据市工商局商广处负责人介绍,在他们调查的1288家企业中,有567家从事贴牌加工,而这些企业所获利润在企业利润中所占比重还不到20%。“我们现在正在进行产品升级,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再做贴牌加工已无法生存。”秀洲区王店镇一浴霸企业感慨,全国70%的浴霸出自王店,但王店浴霸企业只能赚每个几元钱的加工费。

    尴尬还不止于此。在对本市消费者的服装品牌认知度调查中,嘉兴只有“雅莹”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进入前八强;在商务部公布的“2005—2006年度重点培育发展的出口产品名单”中,我省占了近一半,而我市一个也没有;镌印着历史文脉的“尼昌福”、“正春和”、“陆稿荐”等众多老字号由于缺乏创新和经营不善已烟消云散……

    症结:意识决定现状

    虽然商标数量在快速增长,但依然集中在加工制造业领域,而在加工制造业中又集中于皮革、轻工纺织类产品,农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品牌依然偏少,品牌结构严重失调。

    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品牌管理能力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基础建设不扎实依然是嘉兴品牌创建的“瓶颈”。

    嘉兴学院管理学院 程利仲

    “拿产品换钱,用品牌赚钱,我先选择前者。”平湖一家服装厂的负责人坦言,产品卖得出去,要品牌没用;如果产品卖不出去,要品牌也没有用,与其拿金钱去换品牌,不如拿产品去换钱……其实这也是嘉兴市许多企业对创牌的态度。

    在接受调查的1288家企业中,只有170家企业表示会在企业从事贴牌生产3年后使用或计划使用自己品牌,而在10年之后使用品牌的有115家,对自主品牌创建缺乏信心的企业将近一半。

    现代品牌是靠先进技术作支撑的。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也就意味着拥有了品牌核心竞争力。市工商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全市70%的民营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产品,导致我市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偏少、高附加值产品偏少。

    有关人士对此形象比喻:如果说嘉兴企业在产品管理上已进入青年期,那么营销管理还是少儿期,品牌管理则处在婴儿期。

    转向:“集群”是关键

    市委、市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创业创新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若干意见》中鼓励企业创建品牌和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宣传,这对嘉兴品牌建设无疑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嘉兴市工商局商广处 朱国农

    记者在这份《意见》中看到: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市区企业各一次性补助50万元;新获得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知名商号的市区企业一次性补助10万元;鼓励创建各类区域性、行业性品牌,对省级有关部门认定的区域品牌(名牌)一次性补助5万元……

    “嘉兴争创世界级品牌还是有基础条件的。一是政府出台了众多创牌鼓励政策,二是全市商标总量正持续增长,通过持续不断的推动,嘉兴品牌之路必将出现新的转向。”嘉兴学院一名专家告诉记者,在其对平湖新仓30家贴牌企业调查时发现,这些企业生产涉及的国际名牌有十多个,其加工技术、产品质量和管理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以濮院羊毛衫、海宁皮革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正在集体挺进国际市场。

    “当今的市场竞争已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品牌建设建立在发展产业集群上,是当今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变化的必然选择。”有关人士指出,嘉兴现在有市级以上的专业商标品牌基地20个,通过近几年对特色产业的整体培育,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为区域品牌提升和企业品牌发展夯实了基础。

    以产业集群为品牌创建基础、以品牌提升产业集群、以政策扶持优化品牌结构……嘉兴品牌新转向,我们拭目以待。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