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之都”为贵阳旅游注入新动力

〖2008-1-3 8:40: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江丽
 


    去年5月至11月之间,贵州省贵阳市旅游收入达117亿元,旅游人数超过2200万人次,其中,夏季6、7、8三个月的旅游总收入达45.21亿元,占1至8月旅游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比上年同期净增15.57亿元。 
    
    这组数据,有力地佐证了“避暑之都”加冕贵阳后,贵阳市围绕“避暑经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取得的成效。 

    气候优势带来荣誉:两次加冕“避暑之都” 

    据省气象专家介绍,贵阳“避暑气候”优势主要体现在温度、湿度、风速、紫外线、空气及海拔六个方面,其中,紫外线辐射属全国乃至全球最少地区之一,沙尘暴日数为零,加上降水丰富、夜雨多,起到了对天空的“清洗”作用,空气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得益于这些气候优势,我市继前年被联合国直属机构——香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等评为“中国避暑之都”后,又于去年8月底,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避暑之都”称号。  
    
    荣誉的背后,浓缩了我市在打造“避暑之都”,彰显生态魅力方面付出的努力—— 
    
    两条环城林带的建成,让我市的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分别达到34.77%和40.47%,名列全国前列,贵阳从而拥有了调节气候的大“空调”; 
    
    采取“消灭低价源污染”、“赶走酸雨和工业粉尘”、“控制居民生产生活污染”等措施,使城市空气质量发生了大幅改观,连续几年,我市的空气环境质量均达到“良”以上标准…… 

    品牌优势促进发展:避暑经济带火相关产业 

    发挥气候优势,彰显生态魅力,推动旅游经济发展,这一举措可以说是去年贵阳旅游发展中最精彩的一笔。 
    
    去年5月至11月之间,围绕“避暑之都”品牌发展避暑经济,使我市旅游收入达到117亿元,旅游人数超过2200万人次。 
    
    在此期间,贵阳市各大酒店、宾馆全部爆满,景区、景点人潮涌动,“人气飚升”刺激了消费,餐馆、茶馆、商场、咖啡厅、酒吧、出租车等第三产业业务量大增,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行业人气旺盛。 
    
    在旅游持续火爆的同时,贵阳市还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旅游宾馆饭店在原来40余家的基础上增加了20家,旅游车辆增至800多辆,近郊周边的100多个景点公路建设全部实现了路面硬化,市内各家旅行社围绕“避暑之都”而开设的旅游线路多达上百条。 
    
    “避暑经济”还引发了外地人入筑购房热,贵阳市房管局房地产成交的最新数据显示,来贵阳购房的人群有60%来自外省及省内各地州市,其中不少买房者来自温州、广州、深圳、重庆。 
                                
    发展战略指明方向: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避暑之都”,让贵阳市在推广城市品牌形象、创造城市“无形资产”上找到了最合适的定位。如今,贵阳市已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了“避暑之都”城市称号。这表明贵阳城市品牌管理的保护意识已大幅增强,并逐渐步入规范化轨道。  
    
    在新年临近时——去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贵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顺应了贵阳市未来发展的方向,贵阳市环境较好、气候凉爽、纬度合适、海拔适中、灾害罕见,又是省会城市,宜居、宜业、宜游,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符合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记者了解到,在新的一年里,结合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贵阳市旅游部门已制定了以推介“中国避暑之都”为品牌核心的旅游发展计划,进一步实施精品战略,有序推进避暑旅游、温泉旅游、森林旅游、健康旅游等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加大对开阳“十里画廊”旅游区、乌当温泉度假中心、南明河城市风光旅游带以及青岩古镇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强力推进“避暑之都”品牌战略。(记者丁涛 吴丹)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