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利”是宁波酱油中的“老大”,也是惟一写入慈溪县志的百年老字号,在1929年的时候,就得过巴拿马国际金奖。但由于体制陈旧、经营不善,加上商标又被抢注,这个有着180年历史的老字号几年前曾一度消失了。
如今,对这个老字号颇有感情的两位当地企业家,一位注入巨资,一位送还商标,携手将“恒利”再一次救活。
曾经辉煌 又一度消失
位于慈溪周巷的“恒利酱油”,始创于清道光初年,原名恒利官酱园,是一个拥有18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后改名为慈溪酿造有限公司。在1930年后的 10余年里,“恒利”酱油年产量达到1500吨,瓶装酱油远销京、沪、杭地区。在1929年的首届西湖博览会上,“恒利”酱油一举拿下了巴拿马国际金奖, 它还是惟一一个写入慈溪县志的百年老字号。
然而,由于股权分散,管理和改革困难重重,进入21世纪的“恒利”竟然跟一两百年比没有多大起色。到2004年,年产量也才2700多吨。当时公司80%的产品还在用有上百年历史的50斤装土坛,很难打入城市市场。平均年龄近50岁的员工心安理得地吃着老本。
虽然“恒利”也想变,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董事长连发号施令都困难,更谈不上大刀阔斧改革了。到了1996年,“恒利”在酱油、醋、食盐等调味品商品上的商 标,被同在周巷的另一企业——三A集团抢先注册。其实,此前早有人劝慈溪酿造有限公司把“恒利”商标进行注册,然而企业始终没有动。
2004年10月份,慈溪工商分局接到群众举报,称慈溪酿造有限公司涉嫌商标侵权。经慈溪市工商分局的调解,三A集团允许慈溪酿造有限公司把标注“恒利”字样的包装用到2004年12月底,对此前使用“恒利”包装的行为不予追究。
两企业家 联手“拯救”
正在“恒利”困境重重、面临倒闭的危机关头,位于周巷的永胜轴承公司从去年年底开始陆续收购了其全部股权。“我们不仅要恢复这个百年品牌的光彩,还要让它 走上重塑品牌之路。”现任慈溪酿造公司董事长的吕华飞表示。重置股权后,慈溪酿造公司通过理顺劳动关系、购置设备、重整厂房、推出新品等一系列手段,实现 了新的飞跃。
如今,“恒利”的产品不再只是那些简单的大坛装酱油了。公司先后推出了各种瓶装、袋装的酱油和米醋,最贵的酱油产品卖到了每公斤18元。在今年5月份完成QS认证之后,“恒利”凭借这些产品,一举打入慈溪客隆连锁超市、上虞的大通超市以及宁波的二号桥等批发市场。
随着慈溪酿造公司初上规模,吕华飞考虑到老字号商标问题,于是找到三A集团董事长景华南洽谈“恒利”商标转让事宜。景华南在获悉慈溪老字号重焕新生后,主 动表示愿意把“恒利”商标赠予慈溪酿造有限公司,希望其再振雄风。据悉,三A当时抢注“恒利”商标,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出于对本土品牌保护。据了解, 1996年,当三A集团董事长眼看“恒利”走下坡路,果断地注册了“恒利”在酱油、醋、食盐等调味品商品上的商标。去年年底,企业双方商谈转让协议。今年 10月,经国家商标局批准后,双方正式完成“恒利”商标移交手续。
如今,“恒利”企业生产走上了正规,销售业绩稳步攀升,自己的商标重新归位,“恒利”商标就这样复活了。据了解,“恒利”今年目标销售额是500-600万元,眼下已基本完成,到明年,销售额要争取突破1000万元。
“‘恒利’的故事,正是很多老字号如何起死回生的好榜样。”宁波企业品牌保护协会副会长胡越竣不无感慨。他说,宁波的老字号非常多,但绝大多数经营惨淡, 而且很多已经消亡。老字号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金短缺、体制不灵活,管理落后,而“恒利”的例子则告诉我们,如果能有强大的外资注入,再加下现代的管理营销制度,老字号是可以复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