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传奇色彩的反不正当竞争案(一)
〖2007-10-26 14:54: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陈燕
你的厂名作我的商标、你的商标作我的厂名,“交叉重合”使用著名企业的商标、字号是否属于明显的恶意犯法行为?2003年4月25日,法院说:是明显的恶意的犯法行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缝纫机产业开始历史性的第二次大转移,无论是日本的著名缝纫机厂商还是德国、意大利的老牌缝纫机企业,都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扩展业务,这标志着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缝制设备的生产销售中心。与此同时,国内缝纫机行业中一场“商业战争”硝烟正浓……
商标厂名“交叉重合”,消费者以为两家厂是一家、两种产品一个是内销一个是外销。
如今生产“海菱”牌缝纫机的“上海惠工缝纫机三厂”将生产“惠工”牌缝纫机的“上海海菱缝纫机公司”告上法庭。这歧异诉讼标的500万元“绕口令”似的反不正当竞争案颇具21世纪传奇色彩,在国内企业界、司法界引起强烈反响。
因本案“绕口令”绕得厉害,读者请记住“关键词”:原告是“惠工厂”的“海菱牌”,被告是“海菱公司”的“惠工牌”。
创建于1992年的“惠工厂”是国内缝纫机同行中的佼佼者,2001年销售产值2亿元,实现利润2100万元。
奇怪的是从2000年5月起,在浙江、上海、江苏、安徽、云南和重庆等地出现了一种“惠工”牌工业缝纫机。该缝纫机外包装及宣传资料上赫赫然印着“上海海菱缝纫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制造”,产品的宣传资料内容(版面设计、颜色、中英文字内容、图标、技术参数表)及说明书也与“惠工厂”几乎一致,而其价格则比惠工三厂低廉。
面对市场上“惠工厂”生产的“海菱牌”和“海菱公司”生产的“惠工牌”两种相似产品,消费者看花了眼。有销售员介绍:“惠工厂”的“海菱牌”是内销产品,“海菱公司”的“惠工牌”是外销产品,“海菱”和“惠工”是一家!
有的用户购买了“惠工牌”缝纫机后发现质量问题就向“惠工厂”投诉要求维修。惠工厂在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叫苦不迭,纷纷来电、来函要求“惠工厂”出面解释予以澄清。
经过调查发现,以经营工业用缝纫设备为主的浙江省东阳市华联衣车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张凌木。张凌木1994年就与“惠工厂”有业务往来,其曾向“惠工厂”购买过缝纫机10台。1998年,华联衣车公司申请“惠工”商标,1999年12月获准注册,其核定使用商品为“缝纫机、烫衣机、工业缝纫机……”2000年4月,张凌木在上海闸北区注册成立了“上海海菱缝纫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也是张凌木。张凌木将华联衣车公司的“惠工”商标许可海菱公司使用。
2000年9月26日,“海菱牌”缝纫机的经销商浙江义乌某公司致函“惠工厂”,反映有客户要求购买“上海海菱公司”生产的“惠工”牌工业缝纫机,与“惠工厂”生产的“海菱牌”混淆,影响了其销售额。
2000年12月18日,“海菱牌”的经销商江苏常州某缝纫制设备公司致函“惠工厂”,称常州地区市场上出现了“海菱”公司生产的“惠工牌”缝纫机,其型号、式样与“惠工厂”产品相同,扰乱了市场。
2001年3月15日,浙江义乌某缝制熨烫设备公司致函惠工厂:由于“海菱公司”生产的“惠工牌”缝纫机质量很差,导致客户真伪难辨,不敢购买带“海菱”字样的缝纫机。
2001年5月20日,云南昆明某缝制设备公司致函“惠工厂”,称云南市场出现“惠工牌”缝纫机,与“惠工厂”产品混淆,损害了销售商和用户的利益。
无论是从客户口中还是销售员的汇报中得知,有一种“惠工牌”缝纫机型号、外包装或商品的名称都与“海菱牌”缝纫机很相似,且“惠工牌”产品的推销员宣称该产品为“海菱牌”缝纫机的外销产品,导致大量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纷纷购买,使用后才发现有质量问题,即找到“惠工厂”要求退货,极大地影响了“惠工厂”和“海菱牌”的声誉及正常销售。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