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9月16日,“绍兴黄酒”荣膺2007年中国驰名商标,这是浙江省首只集证明商标与驰名商标于一体的商标,根据《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的规定,它将同时在世界上81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优先保护。
纵观“绍兴黄酒”的创牌之路,可圈可点之处还真不少。
被动打假 打不胜打
早在1915年,绍兴黄酒中老字号的“云集”酒坊选送的绍兴黄酒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50年代,绍兴黄酒和茅台、山西汾酒等被评为中国八大名酒。特别是1990年成功举办首届“黄酒节”后,绍兴黄酒的名声更是像长了翅膀似地飞向四方。
可是像所有名牌产品一样,绍兴黄酒也逃脱不了被假冒侵权的命运。据统计,仅中国黄酒集团近年来每年的损失超过8000万元,整个绍兴黄酒行业的损失达1.5亿元。
而且假冒的花样也不断翻新。有外地酒厂直接冒用绍兴知名黄酒企业著名商标的,有虚假标注“绍兴黄酒”、“绍兴老酒”冒用绍兴的,更有外地企业粗制滥造却在瓶盖贴上虚假标注“绍兴某某酒厂”……
然而,绍兴黄酒企业和绍兴工商部门每年都为打假付出很多物力和精力,却越打越力不从心。
痛定思痛 正本清源
现实逼人改变思路。
2004年11月,由绍兴市工商局牵头,质监、公安、卫生等9个部门参与的绍兴黄酒打假协作网成立,市政府还专门拨出专项经费,作为打假协作网的运作资金,使绍兴黄酒的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打假打出生产力!”来自绍兴市黄酒协会的统计数字表明,自2004年绍兴黄酒打假协作网成立以来,绍兴黄酒企业的产值和销量分别以每年10%和20%的速度递增,且有加速趋势。
整合资源 借树开花
有道是:“全国工商一盘棋,天下工商是一家”,如何借用工商系统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商队伍庞大、点多面广的优势,一直是绍兴工商人在思考的问题,而且如果这个工作搞好了,在全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2004年12月7日,在国家工商局公平交易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国“部署保护知识产权查处不正当竞争专项会议”在绍兴展开,绍兴市工商局借会议东风,和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商定了《绍兴黄酒打假协作网征求意见函》,初步达成设立了全国黄酒打假协作网的意向,根据全国黄酒打假协作网意见函,各地确定了一名专职联络员。
在会议结束后的短短10天内,陆续有四川、江西、安徽、上海等地的工商向绍兴工商通报打假线索。如12月22日,绍兴工商局在上海工商部门的配合下,在上海虹梅食品交易市场内成功查获86箱假冒绍兴黄酒。
到目前为止,通过全国绍兴黄酒打假协作网渠道掌握的案源线索占到70%以上,成为保护绍兴黄酒的“千里眼,顺风耳”。
从长计议 利剑降魔
多年经验表明,绍兴黄酒的保护工作靠运动式、救火式的打假护牌是远远不够的,得用一种切实有效的办法使之得到有效保护,这个办法,就是利用法律的屏障,为绍兴黄酒撑起知识产权的保护伞!
曾几何时,由于绍兴黄酒没有申请原产地保护和证明商标,“绍兴黄酒”称号的运用十分无序和混乱,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仿冒的绍兴黄酒几乎占了三分之二。有些企业有过较深的教训,如绍兴东风酒厂是商标意识较强的一个企业,早在80年代初就注册了“会稽山”商标,但他们不曾料到:该商标到日本不久就被外商在日本抢注了。
“子规半夜尤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经过4年不懈的努力,“东风人”终于以10万美元的代价,使“会稽山”商标于1991年完璧归赵。一系列血的教训使绍兴政府和企业认识到,必须申请原产地保护和申请证明商标,以占领反侵权的制高点。
2000年,绍兴黄酒相继被核准通过了证明商标申请和原产地保护申请,能证明绍兴黄酒地理标志的“绍兴黄酒”、“绍兴老酒”逐渐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市场上的各类仿冒绍兴黄酒现象大为收敛,2005年7月,绍兴又与国家海关总署签订了“知识产权保护备案”,敬请各口岸出口时严格缉拿仿冒绍兴黄酒,使绍兴黄酒的保护更趋完善。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仍有一些不法厂家处心积虑地傍绍兴黄酒的牌子,大钻证明商标“绍兴黄酒”和“绍兴老酒”的空子。为此,绍兴市工商局联合绍兴市黄酒协会向国家总局商标局联合提出申请,要求认定非“绍兴黄酒”证明商标使用单位使用“绍兴酒”字样的为侵权行为。
2005年7月18日,国家商标局关于“绍兴黄酒”和“绍兴老酒”证明商标有关问题的批复件下达,认定在黄酒包装上使用“绍兴酒”字样为侵犯“绍兴黄酒”、“绍兴老酒”商标使用人的权益的行为,从而为打击侵权绍兴黄酒的行为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持。
国内“李鬼”明显减少了,但国外市场非绍兴黄酒标注为绍兴黄酒生产销售的情况仍时有发生,一度冲击了正宗绍兴黄酒的外贸出口。今年9月,绍兴黄酒终于荣膺“中国驰名商标”,从此国外的“李鬼”头顶上也增添了一把“降魔”利剑。(虞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