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民族品牌
〖2007-8-30 22:55: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白兔
品牌不仅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令人扼腕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中国的“老字号”民族品牌渐渐消失了,中国民族品牌的消亡与新生正在经历着一个艰难的演变过程(据《京华时报》)。
一个不争的事实,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一些国内名牌的生产企业突然面对无比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手又都是国际巨头,巨大的压力下,有些企业消亡了,有些接受了跨国公司的合资或兼并。有一组数据极为触目惊心:90%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使用的是外国投资方的商标;目前我国八大饮料公司已有7家被美国的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吞并;四大年产量超8万吨的洗衣粉厂被外企吃掉了3个;国外品牌在化妆品市场占75%。
为什么“合资”竟成了民族老品牌的终结者?其一,许多企业并没有保护品牌的意识,再加上不熟悉游戏规则,以至在合资协议中埋下种种隐患,从而导致自主品牌的流失;其二,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合资过程中要么将自己的品牌拱手白送,要么就低价贱卖;其三,国民的崇洋媚外心理也令一些中国企业不愿打出民族品牌。
每一个民族品牌的成长都有着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一些发达国家当初也经历过“低价”、“模仿”和粗制滥造的阶段,才逐步打造出世界级的品牌;而更多的发达国家则通过政策性的保护和扶植措施,防止了民族品牌的流失。比如“哈雷”摩托车公司是美国的百年老店,其维护品牌的道路也经历过曲折。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量价廉物美的日本摩托车拥入美国市场,哈雷摩托遭遇重创,甚至一度将公司控股权转卖给别人。但即使在这么困难的时候,哈雷仍然拥有一批最忠实的消费者。公司的高管们也意识到这样的品牌认同感是日本摩托无法比拟的,应该大力培养并加以利用。于是,哈雷一方面通过游说美国国会和政府,要求保护本国摩托工业,一方面在全球建立“哈雷车主俱乐部”,输出哈雷文化。
珍惜、维护民族品牌,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更需要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就保护本土品牌而言,美国对内出台了《购买美国产品法》,对外有著名的“301条款”。前者规定,美国联邦政府机构除特殊情况外,必须购买本国产品,工程和相关服务也必须由国内供应商提供。按照“301条款”,美国可以对任何“损害了美国商业利益”的国家进行贸易制裁,从而为美国本土品牌提供最优厚的庇护。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