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名牌”伤了消费者的心

〖2007-8-27 17:48: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白兔
 


    昨日(26日),笔者在浙江省金华市区八一南街某小店购买了一瓶“康师傅”矿泉水,喝了以后发现味道不太对,仔细一看原来这根本不是“康师傅”而是“康帅傅”。但其外观设计却和“康师傅”如出一辙,而且价格也和“康师傅”一样。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刚从上海回来的张某告诉笔者,他在火车西站附近的一个店里买了一瓶矿泉水,喝完以后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原来瓶子上的商标是“娃恰恰”,而他一直误认为是“娃哈哈”。

    “傍名牌”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质检部门提醒消费者:购买名牌时看清产地等信息,进口名牌应留意相应的中文标签,不要花钱买了假名牌回来。

    服装名牌最容易被“傍”

    笔者从市区某鳄鱼专卖店了解到,现在市面上仿冒者傍鳄鱼的手段已经到了啼笑皆非的地步。有些是傍上了“鳄鱼”的名称,如“广州鳄鱼”、“浙江鳄鱼”等;有些则是在鳄鱼的图案商标上做文章,有头朝左、朝右、朝上、朝下的鳄鱼,有尾巴朝左、朝右的鳄鱼;甚至还有“鳄龟”的品牌。

    某企业的法律顾问告诉笔者,近年来我国由“傍名牌”引起的商标侵权案例越来越多,从行业上看,服装、化妆品、电动车领域的商标侵权排在前三位。那些傍名牌者极力包装自己,使之看起来与某些知名商标非常相似,从而误导消费者购买。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法律。

    创新才是长远发展之道

    为何“傍名牌”现象屡禁不止?浙江大学一名经济学教授告诉笔者,“傍名牌”盛行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企业没有实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便傍上现成的名牌,借助其知名度,以及比真正的名牌低得多的价格,以此扩大销路。

    而法制不健全则是傍名牌盛行的一个客观原因。比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傍名牌”现象没有作出适当的界定;《商标法》打击处置力度不够。而且,《企业登记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不协调,存在衔接上的漏洞,容易造成工商部门查处难、认定难、处罚难,给“傍名牌”以可乘之机。

    有关专家指出,傍名牌也许能给企业带来短暂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这样做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只有创新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出路所在。这不仅要求产品本身的质量性能方面胜过别人,同样也要求在产品的包装和名称上推陈出新。(钱锦英)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