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走出国门警惕商标抢注
〖2007-8-24 22:33: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白兔
当中华老字号王致和海外状告涉嫌侵权企业并高调喊出“不惜一切代价,将维权进行到底”的宣言后,“四川郫县豆瓣”又传出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的消息。“老干妈”、“洽洽”、“今麦郎”、“白家”等中国知名企业也在海外遭遇商标抢注的困境。但让人关注的是,如王致和集团一般勇敢站出来出钱出力维权的企业并不多。有识之士坦言,在民营企业“低调”维权的背后,折射出眼光短浅和有理却希望息事宁人的想法。种种迹象表明,民营企业应尽早在海外市场走上知识产权保护之路。
王致和集团的遭遇或许能帮助国人了解涉嫌侵权企业的真实动机。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王致和,其商标在德国被欧凯公司抢注。调查发现,欧凯公司实际上是德国的一个主营中国商品的超市。它一直通过中国国内某货运商进口王致和产品并在德国销售。有关人士分析,有生意合作的企业之所以铤而走险,正是为取得一些强势中国产品在欧盟的销售代理权,继而恶意抢注商标用作同国内企业谈判的筹码。
随着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品牌相继走出国门,其遭遇商标侵权等知识产权纠纷的可能性不断加大。但大部分兢兢业业低头做实业的中国企业,只习惯于在中国内地注册商标,并未在海外进行商标注册。面对动机不纯的国外合作伙伴、或者恶意抢注以牟利的海外公司的“暗箭”,中国民营企业应早日觉醒。
不过,有民营企业负责人又说出了自己的难处:在海外注册商标,会导致成本猛增。此外,更有企业由于得知抢注方是生意合作伙伴,于是就采取“私了”政策:允许抢注方出少量的钱,把商标使用权买下,之后双方继续合作。
其实,“保持沉默”和“私了”等做法未免欠缺高瞻远瞩的考虑。中国当代民企走出国门的早已不在少数,企业应该在发展过程中树立“商标先行”的概念。因为商标一旦在成熟市场乃至二级市场被抢注,企业将丧失主动权,授人以柄。由此可见,企业的商标注册和保护绝不是大撒金钱,而是需要企业将此保护政策嵌入企业的全盘发展规划中。
值得阐明的是,国外维权也并非代价高昂。根据《马德里协定》规定,某一商标只要在知识产权国际局获得注册,便可成为国际注册商标,在马德里协定各成员国普遍生效。而我国目前正是马德里协定的成员国。
此外,我国商务部正在酝酿建立一套包括商标在内的知识产权预警系统,旨在及时发现品牌在国内外所受到的威胁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拥有这些支持与底气,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维权之路应该可以越走越轻松。(南方都市报经济评论员 麦婕莹)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