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金字招牌 展腾飞翅膀
〖2006-11-23 9:39: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开胃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与商标、专利、版权相同的一项产权保护制度。近年来,河南省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上狠下功夫,目前,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已达24个,位居全国第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品牌效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找到了出路,同时,也为质量技监部门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体现质检工作有效性找到了一个发力点。
一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就是一张让农产品走入国内、国际大市场的金字招牌。河南省质量技监系统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上大做文章,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了解,截至目前,河南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已发展到24个,位居全国第一,保护产品的种类涉及中药材、农副产品、畜产品、食用菌、工艺品5大类。
地处豫西南山区的河南西峡县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受益最明显的一个县,从山区里的农民到当地政府,都有着切身的感受。
西峡县寨根乡黄庄村农民潘茂章,生活在四面环山的小山村中,5年前,一家5口人还住在家徒四壁的3间瓦房里,靠开荒种粮和打柴为生。11月16日,当记者驱车顺着蜿蜒的山路,驶近潘茂章的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幢下三上二的两层平顶楼房。潘茂章家里的设施也今非昔比,摩托车、彩电、电话、手机样样俱全。用当地农民的话说:“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记者看到,在潘茂章家的楼顶和房前的水泥平场上,晾晒着一大片鲜红的小山果,这种红山果叫山茱萸果肉,是河南省宛西制药厂生产六味地黄丸的主药。近几年,西峡县5个山区乡镇的3万户农民都是靠种植山茱萸走上致富道路。潘茂章告诉记者,他家在荒山上种植了1300棵山茱萸树,年平均收入干山萸肉果实1000公斤,仅此一项的收入就在3万元左右。
西峡县质量技监局局长王一平说:“西峡的山茱萸因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特殊,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全部实行标准化种植,生产的山茱萸果肉品质优良,2003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命名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原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后,这种药材在国内市场上供不应求。如今,西峡县和附近内乡县、南召县山区种植的山茱萸,全部被当地的龙头企业河南宛西制药有限公司按保护价收购,农民根本不用为销路发愁了。”
河南省南阳市质量技监局局长傅新立告诉记者:“像西峡山茱萸这样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南阳市已有4个,另外3个分别是南召的辛荑花、方城的裕丹参和桐柏的桔梗,占河南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数的1/6。近年来,我们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培育,作为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培育和申报,使这些深藏在山区和偏远农村的土特产品和地道的中药材提高了知名度,走向广阔的市场。”
基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是质量技监部门从源头抓质量、扶优扶强的重要举措之一,于是从2002年开始,南阳市质量技监局开始着手西峡山茱萸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市、县两级质量技监部门认为,没有标准化的生产就没有地理标志产品的优质和特性。为此,标准化管理部门加强引导和指导,推广标准体系建设,在西峡县建立了山茱萸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机构和1万公顷的山茱萸生产基地,并出台了管理办法,制定了《西峡县山茱萸强制性地方标准》和《西峡县山茱萸质量技术规范》,对山茱萸生产过程中种植场地的选择、采种育苗、栽培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摘与加工、包装与贮运等内容进行规范。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生产上保证了山茱萸的质量和特色。
好质量有了好品牌,好品牌有了好价钱。生长在大山里的农民们靠种植加工这种有地理特色的产品过上了好日子。西峡县政府的统计表明,2005年,该县山茱萸年销售额达1.3亿元,出口创汇963万美元。
一个地理标志产品撑起一个地方的支柱产业,一个地理标志产品就是一块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样板田。河南省方城县自古以来就种植裕丹参。当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申报工作。2002年,经过当地质量技监、科技、农业等部门的努力,裕丹参标准化生产形成规模。2003年,经南阳市质量技监局申报,方城裕丹参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近年来,裕丹参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方城县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该县种植户已达到1.2万户,种植面积达2000公顷,年产丹参1500万公斤,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3。据方城县科技局负责人介绍,今年,方城县已被河南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南省中药材生产基地。广东白云山制药集团已与全县的种植户签订了收购合同,将全部收购方城的优质丹参,目前的收购价格比实施保护前增长了一倍。
11月17日,方城县杨集乡尹庄村村民马富山在他的丹参地里挖了一棵已近成熟的丹参,记者数了数,达到入药标准的血红的须根多达25条。马富山说,按照现在的收购价格,这一棵就能卖1元钱,1亩地(约0.067公顷)就能收入4000元,我们家今年种了8亩(约0.53公顷)丹参,收入会在3万元以上。”
道口烧鸡、禹州钧瓷、怀山药、原阳大米、固始鸡、泌阳花菇……一个个地理标志产品,如同一张张地方名片,以其特殊的地理特点和质量优势,在不断提升产地的形象,为产地经济增长插翅添翼。“四大怀药”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其价格比原来翻了一番;方城丹参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产品价格提高了50%;泌阳花菇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年销售产值在3亿元以上,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家;禹州钧瓷以其厚重的文化内涵成为国礼,赠送给多国元首。
河南省质量技监局局长包建民告诉记者:“对富有地域特色的优质产品实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既能有效提升地方特色产品的声誉,促进形成新的产业,又能有力保护品牌形象,提高规范化生产程度,保证产品质量,促进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有的产品通过保护后,已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格局。”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