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源祥”用品牌驾驭工厂

〖2006-11-12 10:24: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静静
 


    仅仅用了10几年的时间,把一个小小的绒线商店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亿万元资产的企业集团,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恒源祥)及其董事长刘瑞旗应该说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而与很多企业不同的是,恒源祥的制胜法宝不是想象中的巨额投资和庞大的生产车间,而是独特的品牌经营。在刘瑞旗看来,恒源祥不只是在生产绒线,更重要的是在生产品牌,用无形的品牌驱动着有形的产品,焕发第二春。  

  创始于1927年的“恒源祥”,原是上海一家小小的人造丝毛线商店。作为民族工商业的骄子,也曾有着辉煌的过去。然而,到了1987年刘瑞旗走马上任时,已风光不再,除了久负盛名之外,只剩下它最初的起家小小的绒线商店,而且当时绒线业正处在萧条滑坡之际,生意不景气,恒源祥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如果再按照固有的传统方法来经营,恒源祥极有可能同许多老字号一样,被市场所淘汰。恒源祥要想发展,就必须探寻新的发展之路。    

  苦思冥想之后,刘瑞旗毅然决定围绕着企业的金字招牌做文章,用在社会上有着一定知名度的“恒源祥”宋生产绒线。但当时他们一无资金,二无厂房和设备,如何生产?只有用品牌去寻求合作。1988年,他们把“恒源祥”三个字作为商标注册下来。后来,又在“恒源祥”三个新魏碑体字旁添加一个小囡的形象,同时添加以“小囡”命名的文字商标。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既保留了恒源祥的悠久历史,又富有朝气。据公司有关人士介绍:选用此图案首先是因为胖乎乎的”小囡囡”形象是一个可爱的、感性的形象,惹人注目,惹人喜爱,切合产品消费对象的心理;其次,选用卡通漫画形象作为品牌的组成部分,独特而易于识别与记忆;第三,“小囡”与“恒源祥”的组合传达出重要的几层信息:该企业是中国民族工业最早的开拓者,是当代年轻的弄潮儿,老企业永葆青春,永远是中华悠久而年轻的事业。  

  但有了商标以后很长时间却没有找到合作伙伴。起步初期,恒源祥在资金、人力等各方面都不具备与大企业联合的条件。唯一的优势是“恒源祥”的品牌及其在城市中的良好销售渠道和信息渠道。于是,刘瑞旗选择了与缺乏销售网络和品牌,但拥有设备、厂房、流动资金的乡镇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这样的有效组合,利用了各自在市场经济中的优势,更加适合市场要求,甚至领先当时市场对企业的要求。这样,标有恒源祥“小囡”商标的毛线就源源不断地进入了市场。没有投资办厂也照样生产出标有自己品牌的产品,对致力于品牌经营的恒源祥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舞。 
 
  要在市场上抢占制高点,就必须形成规模生产。这是靠一个企业自身积累无法达到的,因为单个企业的运转所承担的社会成本无法用其效益的增长和成本的下降来抵销。因此,恒源祥充分利用无形资产的控制力,在1992年又发展了几个工厂联动合作,按照各厂不同的特性,让他们分别专业化生产一种产品,然后将这些产品组合起来集中向市场推广。这样,不仅节省了广告促销、市场推广费用等市场推动成本,而且大幅度降低了每个联合企业的内在运作成本,使企业有更多利润用于市场的进一步开发,从而可以很快、并相对长久地占领市场。  

  恒源祥的品牌策略取得了成功。1991年,恒源祥走出了困境,以超常规的速度奇迹般地发展起来。当年生产绒线75吨,1997年产销量突破1万吨,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绒线产销企业。1992年,上海恒源祥绒线公司成立了。此后,刘瑞旗又将恒源祥绒线公司裂变为了个公司,经营涉及绒线、毛针织、家纺、织布、袜业、日化、服饰等领域。2001年2月,又成功地以MBO收购的方式实现了恒源祥的转制,为公司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2002年6月,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确立了“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品牌战略目标。  
信息分享: